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大趋势下,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社会治理创新路径。
今年以来,汕尾市城区以“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为牵引,重点打造区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下称“综治中心”),实现区镇两级综治中心全面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推动全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加强。
完善场地建设,构筑实体运作平台
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基层综治中心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阵地,其建设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汕尾市城区委、区政府坚持高位谋划、系统推进区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紧扣“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社会风险分析研判”职能定位,将城区综治中心选址于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一、二楼(一楼为原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与公检法司等单位邻近布局、空间联动,形成“半径300米政法服务圈”,让群众在步行可达范围内尽享高效便捷的政法服务。
按照“功能集成、服务闭环”理念,最大限度利用原场地资源进行改造升级,科学划分群众接待大厅、部门服务窗口、调解室、研判室、仲裁室、心理咨询室、档案室等功能区域,统一标识牌、服务流程与设备配置标准,大力推动诉讼服务、检察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信访服务等功能一体化集成,切实构建起集约高效、协同联动、一站化解、便民利民的工作格局。
如今,群众走进综治中心,即可享受纠纷调解、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一站式”服务,各类诉求均能在现场获得快速响应、妥善处理。无论是邻里间的琐碎争执、劳务纠纷中的权益维护,还是家庭矛盾引发的心理困扰,都能在专业力量的协同处理下迎刃而解。城区综治中心运行以来,累计接待群众188人次,受理调处矛盾纠纷10宗,化解率100%。
整合多方力量,凝聚综合治理合力
在基层治理面临复杂多变挑战、群众诉求日益多元多样的现实情境下,如何有效整合资源、凝聚各方合力,提升治理效能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城区综治中心综合采取“常驻、轮驻、随驻+吹哨报到”方式,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治理力量和服务资源有机融合,拧成一股绳,形成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等部门选派业务骨干常驻办公,深度融合诉讼服务中心的司法裁判、检察服务中心的法律监督、信访服务中心的民意汇集等核心功能,筑牢矛盾化解核心力量,同时,城区司法局将城区法律援助处整体迁入城区综治中心,并牵头组建汕尾市城区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员团队,团队成员姓名、照片、联系方式等信息实行统一公示上墙,更好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法律服务。
针对辖区劳资纠纷、物业矛盾、房地产争议等三大基层治理堵点,精准调配人社、住建、城管等职能部门专业力量进驻办公,其中,区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全员进驻城区综治中心,同步在综治中心成立劳动保障监察处置中心,靶向破解民生领域治理难题,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其他职能部门则依循“中心吹哨、部门报到”响应机制,遇突发情况或专项任务时迅速集结,确保复杂问题及时联动处置。通过这种“靶向进驻+动态响应”的模式,综治中心充分发挥资源整合枢纽作用,真正将碎片化治理转化为系统化、协同化的高效运作模式,推动各类矛盾风险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健全运行机制,提升中心实战效能
在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入推进的当下,如何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凝聚治理合力,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课题。
为推动各部门依法履职、形成合力,区委政法委立足区级综治中心职能定位,研究制定《汕尾市城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运行工作方案》,明确“一厅多室(中心)”场所功能定位,科学设置登记受理岗、矛盾调解岗、研判分析岗、跟踪督办岗、协调调度岗等“五类岗位”,严格规范“登记受理-先行调解-风险研判-分类流转-跟踪督办-案结事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流程,确保“全链条”工作有章可循、各环节责任精准压实,各类矛盾纠纷从“接诉响应”到“办结反馈”形成完整工作闭环。
同时,细化制定综治中心各功能室制度、入驻部门职责清单、进驻考核管理办法以及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人社、住建、城管等8个部门进驻综治中心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研判预警、协调调度、督办问责、应急处置、上下联动等工作机制,着力破解职责交叉不清、资源统筹调配不足、横向纵向衔接不畅等治理难题,推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问题联治。
此外,专门成立汕尾市城区综治中心指挥调度中心,常态化分析研判全域治安态势和矛盾隐患,对辖区内社会治安、矛盾纠纷等问题统一指挥、联合调度,提升综治中心整体运行效能。
3月中旬,一名建筑工人通过国家欠薪举报平台反映,某公司拖欠其数月工资近11000元。接到情况后,人社部门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约谈项目负责人,综治中心同步协调社区、司法等力量参与调解,坚决防止矛盾激化升级。
通过详细调查取证,明确责任主体后,工作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仅用6个工作日,便成功为农民工追回全部被拖欠工资,有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强化数字赋能,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在智慧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基层治理精细化需求日益凸显的当下,如何借助科技力量提升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和时效性,成为各地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
城区综治中心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民情地图”为底座,自主开发汕尾市城区综治中心业务系统,建立起涵盖人、地、事、物、组织、最小应急单位等核心要素的“一张图”,打通数据壁垒,全量整合网格员巡查信息、群众反映诉求、非警务类矛盾纠纷警情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各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的精准预警和动态监测,力争做到“一图感知全域、一键触达基层”。
通过数据资源的全量汇聚和共享应用,加强综治中心与各部门、各镇(街道)、各村(社区)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协同联动,为跨部门、跨层级的矛盾纠纷联调联处提供坚实支撑,提高工作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今年以来,区镇两级综治中心依托“粤平安”平台上传处置群众诉求712宗,化解708宗,基层矛盾化解率达99.44%。
同时,深化公安基础管控中心与区级综治中心、派出所与镇级综治中心的横向联动,打通综治中心与公安部门基层矛盾纠纷采集流转信息化平台数据壁垒,实现社区警务平台与“粤平安”互联互通,推动矛盾纠纷及时分流和联调联处,今年以来,基础管控中心通过“粤平安”全量流转非警务矛盾纠纷至综治中心644起,成功化解551起。
南方+记者 彭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