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保险今年以来领罚近30次,民营险企如何破解信任危机

湾财社 2025-05-23 14:46

近日,因向监管部门提供不实资料,阳光财险被湖北金融监管局处以25万元罚款。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2025年以来,保险行业的合规管理持续趋严,多家保险机构接连被监管“点名”。按照不完全统计,作为中型险企,阳光保险旗下的阳光人寿与阳光财险合计收到近30张罚单,超40名责任人被点名,总金额超过500万元。有的罚单是“百万级”,有的罚单则牵涉及十多家分公司与个人。从处罚事由看,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虚构保险中介业务、虚列薪酬、欺骗投保人、编制虚假材料等问题相对高发。阳光保险方面向南都湾财社回应称,对于监管处罚事件,已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整改措施。


不过,“监管风暴”背后,依然凸显出保险行业在合规经营、消费者保护乃至在市场信任等维度面临的诸多挑战。

今年频吃罚单,单张罚单170万元

财产险是阳光保险集团的一大“引擎”。2024年,阳光财险实现原保费收入478.2亿元,同比增长8.1%,承保综合成本率99.7%。不过,从今年开年看,合规内控成为考验。按照南都湾财社记者的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今,阳光财险至少收到了16张罚单。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罚单虽然只有一个行政处罚决定书文号,但单张罚单里包含十多个受处罚客体。3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广东监管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阳光财险广州分公司因不实列支费用、给予客户合同外利益等被罚没合计639792.74元;阳光财险广州市花都支公司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条款费率罚款20万元;阳光财险佛山中心支公司、阳光财险惠州中心支公司因拒不依法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义务分别被罚款13万元和12万元。此外,8名相关负责人受到了警告和罚款。这意味着,这一张罚单高达140万元。

这样的“多连罚”不算少见。1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开出的一张罚单,涉及阳光财险重庆市分公司、重庆市万州中心支公司、重庆市渝中支公司、重庆市巴南支公司4家公司,以及上述公司的13名相关负责人,处罚事由包括利用保险代理人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编制虚假财务资料。据记者统计,罚款总额达到了179万元,是本次统计的罚单中罚款金额最大的一张。

寿险方面,今年至今阳光人寿也至少已收到了13张罚单。其中,一次收到罚单最多的为阳光人寿永州中心支公司,共4张罚单。4月15日,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永州监管分局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阳光人寿永州中心支公司因给予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利益,被罚款8.5万元。另外,3名负责人被警告和罚款。 

寿险板块被处罚款金额最高的为阳光人寿遵义中心支公司。2月26日,阳光人寿遵义中心支公司因虚列银保渠道客户经理薪酬被罚款23万元。两名管理人员分别被罚款4万元和5万元。今年1月8日,因欺骗投保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延边监管分局对阳光人寿延边中心支公司罚款5万元;时任阳光人寿延边中支副总经理王娟被点名和罚款。

按照记者的梳理统计,今年以来,阳光保险集团上述两大险企到目前为止被金融监管部门开罚单接近30张,罚没金额累计已经超过了500万元,涉及相关负责人达40人

“涉假”成为暴露最多的问题。据记者观察,从上述罚单的处罚事由看,数据不真实、虚列薪酬、虚列业务及管理费、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不实列支费用、欺骗投保人、编制虚假材料等违规较多。“数据真实是保险公司合规经营的基础,既关乎内部管理效率,也直接影响监管判断与行业风险识别。”有业内人士提醒,虚假报送数据可能引发偿付能力误算、产品设计缺陷,甚至损害消费者利益。从监管姿态看,未来相关部门对保险公司数据治理的监管力度持续加码。

对于今年来近期多起被监管部门处罚的事件,阳光保险方面向南都湾财社回应称,对于监管机构指出的问题,公司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整改措施,全面溯源,深入自查。从业务流程优化、内控机制完善、系统权限升级等方面扎实整改。公司还通过全员合规培训、高频次专项检查等方式,持续提升合规管理精细化水平。截至目前,相关问题已按监管要求整改完毕。

季度保险业处罚超1亿元,处罚机构340家

实际上,阳光保险频吃罚单只是整个行业严监管新常态下的一个微缩影。

今年开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及各地分支机构持续强化保险行业监管。据致远云库报告,一季度保险业罚单合计600张,处罚金额累计1.08亿元,处罚机构340家,处罚人员562人次,更是有两家机构收到了“千万级天价罚单”。

2月8日,泰康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因“未严格执行条款费率,无资质代理销售寿险公司保险产品,编制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资金运用管理不到位等”等违规行为,被罚没合计1033.71万元,其中罚款823.36万元、没收违法所得210.36万元。方远近、左卫东、姜琦等12人亦被处以共计131万元罚款并警告。

在业界看来,保险机构的频频违规,或带来经营受限、声誉受损、偿付能力承压等长远影响。

信保经理为业绩骗贷7000多万,指向公司治理漏洞

阳光保险是中国民营保险机构的典型。2004年,中国保监会放开中资保险公司的闸门。在这股行业浪潮下,原中国保监会广东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维功创立了阳光保险,被外界称为“厅官下海”。

(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尽管在创业初期有诸多光环加持,合规内控依然是不可触及的红线所在。据记者观察,一旦“红线”被突破,不仅是公司信誉受损,更可能波及金融系统的稳定,威胁到公众的财产安全。

就在今年4月21日,“阳光保险董事长拉员工开会到凌晨”的词条冲上热搜。有网友质疑称,阳光保险开会到凌晨,与其提出的高效和科学管理背道而驰。鲜明的“一把手文化”,也暴露出传统企业在转型时代面临的焦虑心态。

此外,一份涉及七千多万元骗贷案件的法院判决,指向阳光保险内部管理的漏洞。今年4月24日,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阳光财险许昌信保部原经理何庭含一案作出二审裁定,维持原判。何因犯贷款诈骗罪、洗钱罪、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22万元,责令退赔各被害单位损失3236万元。

案件显示,何庭含在6年间利用虚假贷款与保险实施大规模诈骗。他以“高返利”为诱饵,引导他人贷款后将资金转至其个人账户,用以偿还旧债和个人消费。期间,他伪造材料,办理了多达359笔贷款,涉案金额高达7623万元。

消费者投诉方面,根据阳光财险2024年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信息,2024年,该公司受理客户投诉31123件,其中,监管口径投诉349件,自收投诉30774件。从投诉事项分布看,理赔纠纷投诉占比65.87%,承保纠纷投诉占比20.81%,销售纠纷投诉占比10.83%。

对此,阳光保险回应表示,已经建立了消保审查机制,并推动多元纠纷调解,以投诉溯源整改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相关人士强调,其“监管投诉通报中万张保单投诉量也优于行业”。

如何评估因违规行为所带来的声誉风险、以及如何破解客户信任危机? 阳光保险方面如是向记者强调,公司高度重视企业声誉和客户信任,“处罚个案并不代表公司经营的全貌,合规经营始终是公司经营的基石和主旋律。”

 

采写:南都·湾财社 研究员 袁泽睿

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