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在韶关市启幕,这座岭南古城以其独特的文博资源与创新探索成为焦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引发了文博事业发展的深度思考。韶关市何以吸引全省目光?其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动起来”“热起来”,以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我们从历史、科技与融合三个维度,一探究竟。
千年文脉赓续,历史资源活化出新
韶关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3处,全国重点和省级文保单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从马坝人遗址到石峡文化,从梅关古道到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这里既是古人类活动的见证地,也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课堂。
近年来,韶关市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转化,让文物“活”起来。全市建成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2家,非国有博物馆1家,实现县域全覆盖。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作为全省唯一以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通过沉浸式场景再现“粤北突围”的壮烈史诗,成为红色教育标杆;始兴县博物馆以客家围楼为设计灵感,馆藏文物跨越新石器时代至秦汉,跻身国家二级博物馆;南雄市博物馆《雄关漫道——广东南雄革命陈列》利用数字技术还原苏区烽火,入选省级精品展览。
临时展览同样彰显活力。《烽烟不绝读书声——粤北华南教育抗战历史展》《茶中故旧是韶关——韶关茶文化展》等20余个主题展,将唐宋茶香、革命记忆与当代艺术巧妙融合,吸引游客“常看常新”。韶关市博物馆凭借《古虞名郡 风度韶州》斩获“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并多次登上“广东热搜百强博物馆榜单”,成为岭南文化展示的窗口。
科技赋能体验,打造沉浸式文化空间
在矗立于张九龄纪念公园之巅的韶州历史文化博物馆,一场融合光影与交互技术的沉浸式大展《古虞名郡 风度韶州》即将亮相。观众可聆听复原的韶乐古音,通过全息投影“参与”张九龄开凿梅关古道的壮举,或是在百家姓数字墙上找到自己的姓氏来源,体验交互式报关场景等。这一特色展览正是韶关市“科技+文化”战略的缩影。
近年来,韶关市推动博物馆向智慧化转型,完成15个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项目,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展示体系。红色小镇城口的长征文化数字体验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剧场,重现长征故事,同步带动当地农副产品销售,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此外,AI讲解员“九龄童”在韶关市博物馆即将开展的《风度得如九龄否——张九龄和他的时代》及韶关市区多个场馆上线,提供深度导览与趣味互动,让历史“可触可感”。
科技手段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观展体验,更拓展了文化传播边界。曲江区博物馆依托马坝人遗址公园,运用三维动漫、影像互动等技术升级展陈,成为集考古科研、教育研学、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名片。
跨界融合共生,构建“无边界博物馆”
韶关市以“博物馆+”为纽带,推动文博资源与旅游、教育、非遗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打造全域文化生态。丹霞山博物馆年接待研学游客超40万人次;始兴满堂围、曲江马坝人遗址等文保单位成功创建国家3A、4A级景区;梅关古道通过定向大赛、重走长征路等活动,擦亮“南粤古驿道”文旅品牌。
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博物馆+茶旅”通过茶文化展与精品线路登上央视,激活产业活力;“博物馆+艺术”联合知名画家推出双联展,吸引年轻群体;“博物馆+思政课”走进10个城市推广红色资源,扩大“红色祖屋”品牌影响力。文创开发同样亮眼,韶关市自主研发40余款产品,《乐憨兽》系列获评“广东博物馆十大文创精品”,文物公仔饼等联名产品让历史融入市井生活。
城乡协同发展亦是亮点。乳源西京古道、乐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等入选省活化利用典型案例;隆盛酱园博物馆、始兴长安围风度书房化身社区文化地标。这些项目通过“文物+非遗”“文物+图书馆”等模式,既守护文化遗产,又助力乡村振兴,彰显文博事业的普惠价值。
记者手记:
广东主会场选择韶关,是对其文博事业创新路径的认可。从千年文脉的活化到科技赋能的突破,从跨界融合的探索到城乡协同的实践,韶关市以博物馆为支点,撬动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大格局。未来,这座古城将继续以开放姿态,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书写生动注脚。
南方+记者 唐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