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莹:在粤剧的时光里,做永远的“追光者”

作者 徐子茗 2025-05-07 18:35

水袖翻飞间,梁晓莹总能以灵动的身段和清亮的唱腔,将观众带入粤剧的诗意世界。5月10-11日,广东粤剧院·名家演出周将上演粤剧名家梁晓莹专场,带来《观音情度韦陀天》《荆钗记》两部经典剧目。

从青学员到挑梁名旦,梁晓莹的艺术人生如同一曲南音,既有婉转的低吟,也有高亢的激越。

参与“广东粤剧院×南方+”观演团活动,即有机会获取观演门票!查看链接↓↓

带你走进粤剧名家梁晓莹的艺术世界 | “广东粤剧院×南方+”观演团

从“白纸插班生”到“舞台追光者”

1996年,13岁的梁晓莹以插班生的身份进入广东粤剧学校。面对比自己早一年入学、学各有成的同窗,她坦言:“当时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腿不会压、身段不熟练,连基本功都差一大截。”但正是这份差距,激起了她骨子里的倔强。每天清晨5点,当宿舍还在沉睡,她已独自在排练场压腿、踢腿;熄灯后,又借着微弱的灯光反复练习……半个学期后,她便追平了同学的进度。

其实不过是一遍遍和自己较劲。”回忆那段“拼命三郎”的日子,梁晓莹眼中仍有光,“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自己的最好。

从《白蛇传》里的小青到《范蠡献西施》的主角,从跑龙套到挑大梁,这30年的时光,使得粤剧早已超越职业的范畴,成为梁晓莹生命的一部分。“走在路上会不自觉哼起唱段,看到生活中的细节会琢磨如何融入表演——它就像我的‘另一种语言’,表达着喜怒哀乐。连妹妹都笑我‘戏疯子’。”她笑着说。

经典也有当下的温度

5月10-11日上演的《观音情度韦陀天》《荆钗记》,是梁晓莹从创排就开始全程参与的大戏,记录着她对戏中人物理解的蝶变。

每个角色都像人生的刻度。”在《观音情度韦陀天》中,她曾演过戏中除“九尾狐”外的所有女性角色,近年来开始担纲主演,饰演“观音”一角。

“我想用青年的视角,让这个角色更贴近当代人的情感共鸣。”梁晓莹在“踩蟾蜍”等场景的身段表演中融入轻盈舞蹈感,独唱段落根据自身声线调整唱腔,既保留经典韵味,又让观音的慈悲更添灵动。

在《荆钗记》中,梁晓莹凭借着精湛的长水袖功底,在“投江”“祭江”等场面中展现水袖翻飞的身段。水袖如流云翻涌,既诉尽钱玉莲的忠贞刚烈,又以细腻程式化动作刻画人物心境。“这出戏的曲太动人了,每次唱都能瞬间代入角色,希望用我的演绎,让更多人记住传统粤剧的旋律之美。”她说。

传承不是复刻,而是带着前辈的匠心,用自己的声音、身段去对话角色,让老戏在新演绎中焕发活力。”梁晓莹分享道,“就像我师父郑培英所说,‘做人要正,做戏要新’,我想让年轻观众看到,经典也可以有当下的温度。”

让粤剧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新潮流”

梁晓莹说,自己的艺术之路,离不开广东粤剧院这个大家庭的滋养。从学校时期的师兄师姐,到剧团里的前辈同事,她始终感恩那些在关键时刻推她一把的人。“记得第一次演小青时,师兄们陪我练到深夜,手把手教对打。”她说,“那时候没有太多娱乐和杂念,大家的心都在戏里。”

说起搭档“清哥”(文汝清),梁晓莹笑称,从1996年粤剧学校同窗到舞台搭档,20余部戏的磨合让他们形成了“一个眼神就能会意”的默契。

“我的第一部担纲大戏《范蠡献西施》,他演范蠡,我演西施;这次《观音情度韦陀天》,他是韦陀,《荆钗记》里他是王十朋,角色在变,但彼此的信任没变。”

梁晓莹在《观音情度韦驮天》中饰演“观音”一角

梁晓莹在《观音情度韦驮天》中饰演“观音”一角

身处新媒体时代,梁晓莹期待通过新媒体打破壁垒,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现在抖音、视频号发达,我的演出视频会被放大到每个表情、每个手势,我必须更加努力和严谨。”她认为,粤剧有青春的节奏、有时代的温度。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粤剧就能成为年轻人心中的“新潮流”。

南方+记者 徐子茗

通讯员 林楷虹

图片:薛才焕

编辑 钟烜新 彭正子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