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骑电动车的市民,请佩戴好头盔!”深圳交警利用警用无人机高空喊话功能提醒市民安全出行;
周末节假日,深圳交警利用警用无人机在人流、车流集中的路段快速巡查取证;
山地救援、救助走失遇险人员时,警用无人机为救援队伍提供决策参考……
这些场景是深圳公安开展无人机警务实战应用的缩影。
近年来,深圳公安出台了推动无人机警务应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在步巡、车巡、摩巡、视频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空中巡”举措,不断拓展警用无人机在实战场景中的应用,逐步构建“五位一体”的巡逻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实现动中备勤、快速处警,让主动警务、预防警务理念在深圳落地生根。
深圳在全国率先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当前,深圳公安正以无人机警务应用为切入点,引领低空经济下的警务革新,全力构建城市安全治理新范式。
民警使用警用无人机开展巡逻防控。
无人机“智巡”释放警力资源
“坪山区某山林发现火情,请立即处置!”日前,深圳市公安局坪山分局马峦派出所在开展警用无人机常态化巡逻工作时,及时发现一起火情,随即向分局通报情况,并配合地面警力与消防救援部门开展灭火工作,民警通过警用无人机喊话疏散群众。火势很快得到控制,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2024年,深圳公安提前布局,将“无人机警务智能应用体系”纳入深圳市公安局首批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建设项目,通过构建“平台智能化、应用实战化、管理标准化、人才专业化”的警用无人机体系,加快推进无人机实战建设应用,打造城市低空警务的“深圳标杆”。
“与传统的人防模式相比,警用无人机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仅视野开阔,而且能够完成在地面难以完成的任务。”深圳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无人机警务应用专班民警张伟合介绍道。
目前,深圳全市拥有警用无人机千余架,常态化部署280条空中巡段,如经纬线般交织覆盖,日均巡航总时长逾600小时,为城市织就了一张动态感知的“安全天网”。
“我们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定下来的常态化空中巡逻无人机的巡航高度、速度与警务工作需要相契合。我们还为警用无人机安装警灯,既实现空中巡逻的快捷高效,又能保障视频画面的清晰度。”张伟合说。
据介绍,除巡航高度和速度以外,每条巡航线路、途经的点位都是经过充分考量的,能实现对全市重要目标、重点部位及海岸线的全覆盖。
同时,无人机巡线还会分时段、路段调整,例如,上下学期间无人机会加强校园周边值守,夜间则会围绕宵夜档等夜经济区域进行巡逻,结合后台24小时值守的专业团队,最大限度实现对治安事件的“察于未萌、止于未发”。
“原来不光地面上有警察站岗,天空中还有高科技的无人机,很有安全感!”每天接送孙子上下学的深圳市民杨奶奶感叹道。
根据警务实际需求,深圳公安于2024年下半年研发警用无人机接力续飞、一控多机功能。
据深圳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五大队民警林毅荣介绍,接力续飞解决了警务实战需长时间观测但一架无人机电量有限的问题,一控多机则可由1名警力在指挥调度平台同时控制6至9架无人机同时开展巡逻。
这些科技的投入使用,不仅进一步释放了警力资源,也让警用无人机实现从“人巡”到“智巡”的转变。如今,警用无人机空中巡逻已广泛应用在日常巡逻中。
民警利用警用无人机开展交通路况巡查,守护群众平安出行。
“空中奇兵”赋能城市交通治理
要形容“空中奇兵”警用无人机的效率,最贴切的莫过于一个“快”字。这一点,深圳交警感触颇深。
“请事故车主立即开启双闪,通过‘交管12123’App视频连线处理……”这是日前发生在深圳市龙岗区的一幕,不同于以往交警奔赴现场的是,这次“出警”的是空中悬停的一架警用无人机。现场响起的指挥声音则来自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交警大队远程事故处理指挥中心。民警通过警用无人机实时回传的高清画面,指导事故当事人多角度拍摄现场、在线提交证据。系统同步生成现场三维模型,后台民警5分钟内即可完成责任认定并推送电子文书。
以科技赋能交管,为城市交通治理注入新动能。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激增,轻微交通事故处置易引发二次事故等问题依旧是交通治理难点痛点。
深圳交警以“科技强警”为导向,整合警用无人机巡航、远程指挥调度及“交管12123”线上快处平台,构建起“空中勘查—云端定责—现场疏导”全链条处置流程。
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后,如果不快处快撤,不但影响交通,降低道路通行效率,还极易发生二次事故,造成更大损失。尤其是在节假日期间,高速公路上车流量大幅增加,发生交通事故或拥堵情况的频率也随之上升。
这时,警用无人机可以凭借其机动灵活、实时高效、全景覆盖优势,先行飞抵现场,进行空中勘查和指挥调度。通过警用无人机传输的实时画面,指挥中心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现场情况,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疏导方案,快速引导交通事故现场车辆驶离,以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和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保障道路畅通。
龙岗分局交警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交警结合各辖区交通管理实际,深度挖掘“AI+空中警力”新模式实战潜能,推进警用无人机与警务实战融合应用,探索警用无人机“事故远程处理”机制,通过“空中巡查+地面联动+云端快处”的科技手段,实现了轻微交通事故的快速定位、远程取证和高效处置。
为最大化发挥警用无人机效能,深圳交警还采取“定点值守+自主巡逻+机动巡逻”立体化布防策略,在辖区事故高发的路段周边部署固定机组,在早晚高峰时段重点盯防,同时配备机动组动态补位,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时分析警情热力图,灵活调整警用无人机巡航路线。通过警用无人机远程喊话引导当事人,可在5分钟内完成事故现场撤离,恢复交通,较传统处置模式提速3倍。
据了解,自深化无人机警务应用以来,深圳交警已构建12个警务实战场景,除交通路况巡查外,还有大型活动安保、远程交通疏导、违停证据采集、事故现场勘查绘图、空中占道巡检、交通设施隐患排查等场景,“空地联勤”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车辆故障、交通拥堵、交通事故及交通违法等警情,全力守护群众出行平安路。
这种革新直接惠及民生。以深圳世界之窗旅游景点的安保巡逻为例,每逢节假日,深圳世界之窗会迎来大客流。按照民警正常的脚力步数,巡逻一圈需要2小时,如今无人机空中巡逻一圈只需要20分钟,还会实时记录下现场巡逻视频,以供随时翻查。警用无人机空中巡逻与现场警力步巡密切配合,大幅度提升了安保效率。
从交通事故的快速处理到旅游景点的游客安保,从校园上空的护学鹰眼到山林深处的救援力量……这支由警用无人机组成的“空中奇兵”,切实提升了深圳公安工作质效。
“无人机+”守护民生更有温度
近日,市民曾先生与妻子、孩子前往一森林公园徒步游玩,由于对山路不熟悉,加之天色渐暗,一家三口不慎迷失方向。慌乱中,曾先生的妻子不小心崴了脚,导致无法行走。眼看夜幕降临,气温骤降,曾先生一家陷入困境,遂报警求助。
夜间的山林笼罩在黑暗中,能见度极差。在搭载红外夜视镜头的警用无人机助力下,警方经过2个小时搜救,终于找到并救出了被困的一家三口。获救后的曾先生感慨道:“看到警用无人机出现后,心里就感觉踏实了!”
警用无人机的应用场景从原来的“单一探索”,实现了“多元拓展”的转变。张伟合介绍:“无人机就像一个万能的载体,搭载什么工具,就会具备什么功能——通过挂载多种功能模块,如喊话器、照明设备、红外热成像仪等,无人机能够在不同场景下发挥巨大作用。
例如,在交通拥堵路段,警用无人机可以迅速到达现场进行喊话疏导;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红外热成像仪能够帮助警方快速定位失联人员。”
技术的温度更体现在细节上——深圳公安自主研发的智能降落伞系统,使故障警用无人机能安全着陆,避免造成次生伤害;“内网部署+5G专线”构建“数字护城河”,杜绝信息泄露风险。
近期,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无人机+警犬”协同作战,配合地面警力开展空地一体搜寻,通过无人机搭载热成像相机和探照灯开展地形勘查搜索,快速找回了一名失联人员。
如今,深圳警用无人机已经广泛应用于打防管控、服务群众等公安业务。深圳公安打造了多支专业队伍,开拓了高空搜救、测量测绘等20多种警务技战法,不断深化拓展“无人机+”的多领域警务场景应用。
如交警部门借助警用无人机在高速公路、重点道路实施空中巡逻勤务,自动检测行人闯入、异常停车、交通事故;食药环侦支队自创无人机取水挂件,通过无人机对不便前往的疑似污染水源进行取样……
深圳公安正深入挖掘无人机的实战潜能,全力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
近年来,深圳公安不断吸纳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健全警用无人机应用培训体系,推动低空警务建设。
如今,深圳公安各警种、分局和派出所层面均组建起警用无人机专业队伍,并建立了无人机警务应用“1+7+N”体系,即依托警用无人机调度指挥平台,健全常态巡、应用飞、智慧用、警情联、精准反、专业训、标准配等7个功能模块,探索形成多个技战法,实现了应用场景从“单一探索巡逻防控”到“多元拓展低空警务”的转变。
“我们正在纵深推进警用无人机实战应用,强化无人机智能应用。”深圳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卢永锋介绍,当前深圳公安正着力推进算力、算法建设,重点加强警用无人机及起降场前端人工智能应用,实现自动起飞、自动返回移动机巢,让警用无人机实现“智慧飞行”,成为深圳警队向改革要警力、向科技要战斗力的着力点。
从最初的试验机到如今千余架无人机的空中编队,从人工操控到人工智能自主巡航……深圳警用无人机的进化史,是一场关于“科技温度”的探索与实践,彰显了深圳公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决心和担当。
在深圳这片改革的热土上,警用无人机在大街小巷织就“安全天网”,描摹了智慧城市应有的模样——高效而不失温情,智能而永葆人性。
来源:人民公安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