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着,盼望着,
期待已久的国庆中秋8天超长假期终于来啦!
无论是返乡探亲、结伴旅行、郊游露营……
有件事必须放在心上——
蚊子,可不“放假”!
它可能正蠢蠢欲动,
想要给这个美好假期“添堵”,
这份防护锦囊请您收好。
外出时要谨记:“避”其锋芒。
>>衣物防护:穿对衣服,减少暴露
选择浅色长袖衣裤,深色衣物更容易吸引蚊虫,而浅色不仅反射阳光,还能让蚊子不易锁定目标。束口设计更安全,袖口、裤脚宜有松紧带或可收紧的设计,防止蚊虫钻入。
>>驱蚊液:正确使用,效果更佳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驱蚊产品成分包括避蚊胺、驱蚊酯等,建议选择浓度适中的产品(儿童需使用低浓度配方)。喷在裸露的皮肤上,如手臂、脚踝等,避免接触眼睛和伤口。10%避蚊胺(DEET)有效时间约4-6小时,20%派卡瑞丁可达8小时,出汗或游泳后需补涂。
>>睡眠防护:专业装备,多重防护
优先选择配备有空调和纱窗、蚊帐、蚊香等防蚊设施的住宿场所。进房后和睡前先检查有无蚊虫。如计划露营,请使用专业的防蚊服或蚊帐,配合电蚊拍+灭蚊灯使用。灭蚊灯建议选择利用二氧化碳+紫外线双诱捕模式的产品,但需注意放置位置(离人稍远,避免吸引更多蚊子靠近)。
除了装备防护,调整出行时间和行为方式也能大幅降低被叮咬的风险。
>>避开蚊虫活跃时间段
黎明和黄昏是伊蚊最活跃的时段,尽量避免此时在草丛、水边逗留。正午高温时伊蚊活动减少,但仍需注意防晒以防中暑。
>>远离蚊虫孳生地
户外活动时选择干燥、开阔地,避免靠近沼泽、稻田等潮湿环境。
>>减少体味吸引蚊虫
少用浓烈香水或香皂,某些花香、果香味会吸引蚊虫。出汗后及时擦干,汗液中的乳酸和二氧化碳是蚊子的“导航信号”,保持清爽能减少被叮咬概率。
>>饮食调节:有些食物能辅助驱蚊
大蒜、洋葱食用后部分气味会通过汗液排出,让蚊子“敬而远之”(但效果因人而异)。
被咬后,别慌张,多留意。
>>及时清洁
随身携带止痒药膏(如含薄荷、炉甘石成分的药膏)、消毒湿巾等,被蚊子叮咬后及时清洁、止痒,避免抓挠引发感染。
>>保持警惕
14天内留意自身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关节痛/肌肉痛、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说明旅行史和暴露史。
撰文/AI图片生成:南方+记者 郑琦
AI工具:豆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