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开窗先闻臭味,现在开窗看见花园。”一位环卫工人边擦拭汗水边感慨,轻轻转动着手里的扫把。从“人人躲”到“大家聚”,短短数月天台到底发生了什么?
位于老城区的越秀区,成片老旧楼宇林立。面对“老破小”普遍存在的“高空困局”,大塘街以爱国卫生运动为契机,发动党员、志愿者和居民,将杂草丛生、杂物堆积的天台,逐步转变为整洁有序、可游可憩的“空中花园”,重塑城市“第五立面”。
从高层往下看,大塘街秉正社区成片天台提升前。
从高层往下看,大塘街秉正社区成片天台提升前。
从高层往下看,大塘街秉正社区成片天台提升后。
从高层往下看,大塘街秉正社区成片天台提升后。
从蚊虫滋生的卫生死角到邻里共享的空中花园,从邻里之间矛盾重重到有事好商量……这场爱国卫生运动,正让老城区的天际线发生惊人蝶变。不仅清理了陈年杂物,更扫除了邻里隔阂,开辟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空间。一场老城市新活力的新实验,正在越秀悄然开花。
七年蚊帐,一朝卸下
又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德政中路人来人往,享受着美食。九楼天台,一场“高空清理”悄然进行。德政中社区党委副书记谢兆珊与十多名环卫工、党员志愿者穿梭在碎玻璃与缠绕藤蔓之间,将堆积多年的杂物逐一装袋清运。
大塘街德政中社区天台提升前。
大塘街德政中社区天台提升前。
大塘街德政中社区天台提升后。
大塘街德政中社区天台提升后。
临时搭建的铁架、淤塞的排水沟,散落的啤酒瓶、玻璃渣……曾经的天台,几乎无处下脚。“先清理干净,搞好环境卫生,下一步再整饰。”谢兆珊指着对面一栋楼展望。
顺着她的目光往北看,秉正社区的连片老旧楼天台则是另一番景象。没有乱搭建,也没有杂草丛生。统一的砖红色天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然而,几个月前也如这里一样杂乱。住在秉政街11号九楼的曹女士,曾被蚊虫与老鼠困扰七年。“到处是烂铁皮,还有人种树。蚊虫堆积,老鼠乱窜。”第一次上天台,曹女士着实吓到了。从那以后,她反复叮嘱孩子“进出一定关门”,夏天再热也得挂蚊帐。
大塘街秉政社区天台提升前。
大塘街秉政社区天台提升前。
“我们想过自己清理天台,试过找施工队,人家嫌活小不愿接。”曹女士的老公盛先生补充道,一连几天放了好几个灭鼠器都没用。“我还试过好几款除草剂,一到下雨天就爬上去喷。”秉正社区居委会主任吴小玲也回忆,常常因为梯子太陡而双腿发抖。
面对老旧楼宇的“高空困局”,简单的喷药除草仅仅治标。大塘街以爱国卫生运动为支点,撬动系统性治理。他们组织起党员志愿者、环卫工和居民代表,向这些“被遗忘的角落”发起总攻。
大塘街秉政社区天台提升后。
大塘街秉政社区天台提升后。
“十几栋的天台都清理干净了,防蚊压力小很多。”站在德意居小区的防空层往西看,吴小玲深感欣慰,“真的很有成就感,清出空间,清出生活”。“我们是实实在在地受惠了,幸福感和安全感极大增强。”曹女士笑着说,终于可以不挂蚊帐了,也不用整天担心感染“两热”了。
秘密花园,天台诞生
中秋之夜,盛先生一家首次登上焕然一新的天台赏月,意外发现不少邻居都在屋顶上共度佳节。“邻居设计了灯光秀,孩子们在安全区域追逐嬉戏。”盛先生感叹,“老破小”也能享受“大天台”,这才是老城区该有的烟火气。
原来,里仁坊16号、秉正街6号两栋相连,整饰后的天台格外宽敞。“今晚的月亮很亮啊!”“没想到住在老房子还能享受高档电梯楼的待遇。”两家人一边聊天赏月,一边吃着食物。好不温馨,羡煞邻居。
就在马路对面的龙腾社区,居民们也聚在一起,不仅赏月,还能赏花。蓝雪花、石斛、沙漠玫瑰、太阳花……叫得上名的、叫不上名的,足有五百盆,围着天台整齐摆放、错落有致。而这些花,都出自七楼叶奶奶之手。
大塘街龙腾社区天台提升前。
大塘街龙腾社区天台提升前。
大塘街龙腾社区天台提升后,犹如“秘密花园”。
大塘街龙腾社区天台提升后,犹如“秘密花园”。
过去,花盆随意放在天台栏杆边,存在安全隐患,尤其台风天更加危险。街道在清理天台的同时,统一安装了双层花架,既美观又安全。“因为喜欢,一点都不累。”叶奶奶笑着说,她花了近两万元买花,每天花两小时打理这些“宝贝”。
“我经常上来,每次的花都不一样。”龙腾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罗灿云发现,如今居民争相到天台散步,这里成了社区最受欢迎的公共空间。“电梯装好后我第一时间上来,非常震惊。”一居民感叹,这简直是秘密花园啊,一般的公园都没这么多花。
大塘街龙腾社区天台提升前。
大塘街龙腾社区天台提升前。
大塘街龙腾社区天台提升后,犹如“秘密花园”。
大塘街龙腾社区天台提升后,犹如“秘密花园”。
随着部分天台发生变化,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幸福感、安全感,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在广泛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大塘街按照“清杂、治乱、整饰、活化”的清晰路径扎实向前推进。“清杂”消除安全隐患,“治乱”拆除违章搭建,“整饰”提升功能品质,“活化”拓展使用场景。
截至目前,已有17栋约五千平方米的屋顶完成清理和改造,长期困扰居民的漏水、闷热等顽疾得到根治。
居民议事,走向“云端”
“小孩上来一定要带家长”“晒被子自拉线,要随时收”“每月15日集体打扫楼梯”……秋日晴朗,秉正街6号天台上,十户居民正热烈讨论《天台使用公约》。
秉正街6号天台上,居民正热烈讨论《天台使用公约》。
秉正街6号天台上,居民正热烈讨论《天台使用公约》。
而在数月前,这里还因高低层住户诉求不一陷入僵局。低层住户一度认为屋顶改造与己无关,且担忧施工影响日常生活,拒绝使用电梯运输材料。面对僵局,街道搭建起居民议事平台,让工程师详解整体效益,让顶楼住户倾诉漏水之苦。
坦诚的沟通消散了心中块垒。更可喜的是,议事会还孵化出了由党员和热心居民组成的“志愿监督队”。“我当老好人,为了自己也为了大家住得舒服。”80岁的老党员向叔活跃在施工一线,监督安全、收集意见、传递信息,成为连接居民与施工方的可靠纽带,营造了“我的楼栋我做主”的共建共治氛围。
提升后的天台成了社区最受欢迎的公共空间。
提升后的天台成了社区最受欢迎的公共空间。
低层住户的顾虑消除了,高层又有住户反对。顶楼一位居民坚持天台是“私人空间”,自行铺了黑色隔热布,不让外人进。向叔多次劝也说无果,直到对方了解到改造将使用隔热防水的新材料,才终于转变态度。
“地面统一铺上了砖红色的涂料,与周围环境相吻合,更重要的是这种材料能隔热还防水。”吴小玲笑着说,原本反对的居民现在都拍手叫好。
提升后的天台晾晒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提升后的天台晾晒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如今的天台,两米宽的漫步道铺着防滑木纹砖,功能分区清晰合理:晾晒区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休闲区配备桌椅供邻里交流,绿植区则由爱花居民认领养护。张姨每天上来晾晒被子,李叔固定在此打太极拳,原本陌生的邻居成了茶余饭后的朋友。
“此次改造过程中针对各楼栋屋面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对屋面隔热砖完整程度及是否有渗漏进行分别处理。”大塘街道办副主任李焕坚介绍,采用原屋面同规格、同质量隔热砖铺设,既保证隔热功能又不增加屋面荷载,不增加老旧楼房负担。
对渗漏严重屋面进行防水重做,清理原防水隔热层后对基层局部薄弱位置细部处理,选用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加双层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这种做法防水效果更优,还能抗侵蚀。”他最后补充。
扮靓“面子”,厚实“里子”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是环境整治,更是一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既要“面子”光鲜,也要“里子”扎实。
大塘街道的创新实践,为老城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街道首批重点推进49栋楼宇,创新实行“一栋一策、责任到人”的“责任田”式管理。
“辖内单位也一起加入共建共治,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派了一百多人的环卫工队伍支持我们。”大塘街道办事处主任罗冬英介绍,由党员干部组成13支突击队已经下沉至各社区,工作小组坚持以“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积极探索可持续的长效管控机制。
以前蚊虫滋生的卫生死角,如今成了邻里共享的空中花园。
以前蚊虫滋生的卫生死角,如今成了邻里共享的空中花园。
一方面,街道通过前期群众工作中孵化的“志愿监督队”“居民议事会”等自治载体,持续引导居民参与“第五立面”日常管理。在改造完成的楼宇,推动制定楼顶空间使用公约,明确行为规范,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化维护管养模式。对具备条件的商业综合体屋顶,鼓励引入专业运营商,推动“第五立面”从单一整治向深度提质、多元活化转变。
同时,将日常保洁、绿化养护、简易维修等“捆绑打包”,纳入老旧小区物业服务范围,或引入专业公司进行市场化管养,逐步建立可持续的“造血”机制,严防问题反弹,确保整治成果长期惠民。
从蚊虫滋生的卫生死角到邻里共享的空中花园,这正是老城市新活力的生动写照。大塘街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城市更新不仅是环境卫生整治和空间改造,更是生活品质的提升和社区凝聚力的重塑。
在这片老城区的上空,一场关于城市美好生活的实验,正展现出老城市新活力的无限可能。
南方+记者 冯艳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