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颂文深圳大学分享:艺术作品打动人的是细节,“走出去,慢下来,细细品尝日子”
“深圳是我的第二故乡”!10月19日,著名演员张颂文现身深圳大学,在第3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电影周“碰撞场:电影大师校园行”中开讲,他结合自身成长经历与《隐秘的角落》等代表作的创作细节,带来沉浸式艺术分享,拆解“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的核心,现场掌声不断。演员张颂文以“细节的力量:张颂文表演实战工作坊”为主题,开展沉浸式艺术分享与表演实战指导。
演员张颂文以“细节的力量:张颂文表演实战工作坊”为主题,开展沉浸式艺术分享与表演实战指导。
忆深圳岁月:“深圳是我第二故乡”
作为广东韶关人,张颂文坦陈对深圳有特殊情感,直言这里是自己的 “第二故乡”。北漂追梦前,他在深圳工作多年,彼时住在华侨城,常去深大附近的白石洲、桂庙买菜、吃饭 ——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街巷,至今仍是他记忆里的温暖片段。此次重回深圳,他还特意探访了桂庙。
“校园周边是学生接触社会的重要纽带,这里藏着最鲜活的生活素材,对积累创作体验至关重要。” 张颂文说。
在当天举行的第3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电影周启动仪式上,张颂文还提到,在深圳的工作经历,为其电影梦埋下了重要伏笔。“有人问我,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喜欢电影的?我说应该是不知不觉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但我特别记得,对我触动最大的一次,就发生在深圳。”
关于电影梦的起点,他动情地回忆起1997年在华侨城的电影院的难忘经历——那是他人生中首次参加电影路演,观看的正是深圳本土电影《花季雨季》。“当时不懂路演礼仪,特意穿了西装,现在想来比演员还隆重。” 他笑着调侃当年的青涩,随即郑重表示,这部改编自深圳本土作家同名小说、取景于蛇口育才中学的影片,让他首次体验到“银幕角色走到眼前交流”的奇妙,更在心中种下了与观众真诚沟通的初心。张颂文与学生互动。
张颂文与学生互动。
授表演心法:用细节为角色添血肉
活动中,张颂文随机邀请两批学生上台开展即兴表演练习,分别围绕“台风天在深大散步”与“复读两年后收到深大录取通知书”展开,练习后他直指核心:“表演没有标准答案,但观众会用自己的生活阅历评判。别直奔‘哭’或者‘笑’的结果,把细节做对,情绪自然会水到渠成。”
为了让理论更具象,张颂文不仅现场“飙戏”,用一段无台词的即兴表演感染全场,还结合《隐秘的角落》的拍摄经历,揭秘演员的“二度创作”。张颂文与学生互动。
张颂文与学生互动。
他提到,原剧本中“朱永平买肠粉”的戏份仅一句“肠粉袋破了,撒了一地”,而他主动向导演提议:让朱永平穿洗得松垮的旧睡衣、让老板习惯性打包三份(默认女儿还在)、走到垃圾桶前又回头替女儿吃掉一份……
“剧本是骨架,演员要做的是用细节添加血肉。”他直言自己在表演中“从不预设情绪”,面对演员常问的“怎么才能哭出来”,他回应:“还没演就想好要哭,这是‘直奔结果’,会跳过很多表演的细节。”
他以文学作品作比:“编剧和小说家很少直接写‘他很悲伤’,反而会写人物的行为来表达情绪,而表演也是行为、细节的艺术。”张颂文现场 “飙戏”,用一段无台词的即兴表演感染全场。
张颂文现场 “飙戏”,用一段无台词的即兴表演感染全场。
寄行业期许:扎根生活、积累细节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辰120年,张颂文以此为引,鼓励学子正视电影艺术的“年轻”属性:“电影是世界八大艺术中最年轻的,只有一百多年历史,这个行业没有‘前辈’之说,只有‘早入行几年’的区别。”他坚信,只要学子愿意投身影视或艺术领域,扎根生活、积累细节,一定能发光发热。
针对“如何成为优秀的电影从业者”,张颂文 给出核心建议:艺术作品打动人心的关键,除了框架,更在于由细节构成的“血肉”,而这些细节需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他希望学子在求学阶段静下来感知日常:细品深大早餐的味道、颜色、形态,留意每日经过的校园建筑,认真观察同学、老师乃至深圳的一草一木;走进社会后去了解深圳的人与事,甚至改变与父母的沟通模式,不再只聊 “好好学习” 等常规话题,而是详聊当日见闻等。
他强调,这些被“细细品尝”的日常点滴,未来会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真实的细腻感,这正是从业者立足行业的根本。
解成长困惑:理性面对 “工作与热爱”
活动中,一位非表演专业学子“对专业兴趣不高,困惑是否该执着找热爱事业”的提问引发共鸣。
“能大胆追求热爱,并从事自己热爱的行业,那是人生中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我一定会恭喜你。”张颂文说,可如果事与愿违,无法从事喜爱的行业,也建议通过当下努力工作的酬劳,认真经营自己热爱的生活。他强调,工作与生活是两个独立话题,用工作所得支撑理想生活,同样是不错的选择。“电影大师校园行”首场活动现场。
“电影大师校园行”首场活动现场。
作为本届电影周最受关注的板块之一,“碰撞场:电影大师校园行”活动于10月至11月同步开展。梁晓声、张颂文、李亚威等行业名家走进校园开展现场教学,助力青年提升电影专业素养;《哪吒》《美人鱼》等热门影片的制作团队,以及参与《流浪地球》等作品后期制作的专家,也将带来电影创作干货分享,提供“零距离”学习机会,进一步激发青年群体对电影科技的探索兴趣与创新热情。
采写:南方+记者 孙颖
视频/图片:李丹 孙颖
视频剪辑:黄靖逵
相关阅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