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微塑料正悄悄 “入侵”,这些潜在危害你必须知道!

广东疾控 2025-07-08 10:12

2025年6月5日是第54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塑料污染,守护环境健康”。

微塑料(直径<5mm的塑料颗粒),自2004年被科学界定名以来,已悄然渗透至水体、土壤、大气乃至人体血液与母乳。它们来源隐蔽,危害深远,是威胁环境与健康的“隐形杀手”。值此世界环境日,让我们认清其来源与危害,践行减塑行动。

微塑料:无处不在的“环境裂变体”

微塑料并非天然存在

其来源主要分为三类

  • 初生微塑料(直接排放)

工业源污染:原料泄漏、工业添加剂、日用化学品。

生活源释放:衣物洗涤、轮胎磨损、隐蔽耗材。

  • 次生微塑料(大块塑料转化)

物理降解:通过紫外线催化PET矿泉水瓶成微塑料、机械破碎(例如废弃渔网在海水的冲击下向海洋中释放微塑料)。

热化学转化:微波加热、PP餐盒释放微塑料、冷藏6个月的食品包装释放微塑料等。

焚烧副产物:塑料垃圾焚烧产生二噁英包裹的纳米塑料。

  • 特殊迁移路径

大气传输:衣物摩擦纤维随风飘散。

生物富集:通过“浮游生物→鱼类→人类”食物链传递。

污水循环:污水处理厂难以完全清除,重回水环境。

微塑料的危害

微塑料的体积较小,直径不足5mm,大小形如沙砾,并且化学性质及其稳定,能够保证上百年不降解,但其危害却不容小觑。

首先,微塑料不同于沙砾,在海洋中的不少微塑料密度较小,能够浮在水面上,遮挡阳光,影响水中的藻类物质的光合作用,导致产氧量减少

其次,微塑料体积比一般海洋塑料垃圾更小,更难辨识,因而也更易被海洋动物所吞食这种无法消化的“食物”主要对水生生物造成物理危害,如阻塞其摄食辅助器官和消化道、产生伪饱腹感、消耗生物储存能量等。

第三,微塑料大小不等,大于5μm的颗粒通常不能进入细胞或循环系统,而是滞留肠道,引发肠炎;即便进入淋巴系统,大于0.2μm的微塑料颗粒也会被脾过滤系统排出体外。

第四,如果塑料颗粒进一步碎解,达到纳米级别(Nanoplastic),其危害能力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有证据表明,纳米级别的塑料微粒会穿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

第五,微塑料数量多,表面易吸附细菌、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并在水中传播,这些富集物会进入食物链

如何减少微塑料污染,推进健康生活

拒绝一次性塑料制品

1.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的餐具三件套(筷子/勺/叉)和水杯。

2.点外卖如有条件尽量勾选“无需餐具”,自备餐盒打包剩食,减少塑料餐盒与包装膜使用。

3.选择可水洗棉柔巾替代一次性洗脸巾(多数含塑料纤维)。

优化居家生活方式

1.使用玻璃/不锈钢容器储存食物,淘汰保鲜袋与塑料保鲜膜。

2.避免购买含塑料微珠的洗护产品(常见于磨砂膏、牙膏)。

3.定期室内吸尘降低微塑料浓度,尤其有婴幼儿家庭。

智慧购物策略

1.使用帆布袋/网兜/折叠购物车替代塑料袋,超市生鲜区优先选择散装蔬果。

2.优先选购可降解塑料制品。

3.支持无过度包装商品。

规范投放塑料垃圾

1.将干净塑料瓶、包装膜投入可回收物箱,沾染油污的按其他垃圾处理。

2.烟头、口香糖(含塑料成分)需单独收集避免污染土壤。

/健康科普

撰文:康祝君、王道钦

制作:张一

专业审核:屠鸿薇

初审:龙遗芳

审核:邱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