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晚,茂名影剧院内灯光璀璨、掌声雷动。茂名大型原创音乐剧《怀乡起义》在此热烈上演。
一曲曲裹挟着粤西魂脉的旋律穿透剧场,让全场观众随革命岁月的脉搏共振。这部历时一年精心打磨的革命题材作品,以1927年广东南路首次武装起义为背景,用“声”的力量叩击人心——它何以凭借音符直抵观众灵魂深处?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贯穿全剧的乡音里、激荡的豪情中。
六幕跌宕
再现烽火岁月
“信念在,死有何所惧!”随着序幕中三位烈士朱也赤、罗克明、陈业之雕像的“复活”,剧场瞬间被拉入历史的洪流。
全剧以《序幕·时空对话》开篇,现代小女孩与革命先烈的跨时空对话,掀开了六幕跌宕起伏的剧情:从《暗夜觉醒》中农民合唱《醒来》的集体抗争,到《智勇筹谋》里朱也赤等人与绿林豪杰杜鹃红联手智斗特务的惊险;从《雷霆起义》夜袭区公署的枪林弹雨,到《血沃青山》扶龙河战役中起义军高呼“信念在,希望就在”的壮烈牺牲……
演出现场,观众的情绪随着剧情起伏。当第三幕《竹乡女子顶半边天》的旋律响起,妇女们以竹编暗藏枪支、变卖家产支援革命的场景,引发阵阵掌声;第五幕中,罗克明与妻子林邦明在渡口诀别,一曲《为何每次见面都要别离》唱尽革命者的家国情怀,不少观众潸然泪下;而第六幕起义军弹尽粮绝时,伤兵间将战友情与信仰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
整台演出约两小时,观众全程沉浸在这段由热血、信仰、牺牲编织的茂名信宜本土革命史诗中,情绪随着舞台上的星火一同燃烧、一同起伏,经历了一次震撼心灵的洗礼。
音乐为魂
驱动全剧血脉
《怀乡起义》音乐剧撼动人心的力量,其核心引擎正是贯穿全剧的原创音乐。它并不仅仅是唱段,而是驱动叙事、塑造人物、点燃情感、并深植粤西大地的灵魂之声。
根植本土,唱响“茂名声音”。音乐巧妙融合本土基因。信宜采茶调的婉转、客家山歌的苍凉、粤语唱词的铿锵,赋予剧作浓郁乡情与独特辨识度。地方小调《卖李子》的鲜活、木偶戏的诙谐节奏、战斗中的戏曲锣鼓点,将革命叙事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
“我们在每一幕当中,很注重都会有一首非常能够传颂传唱的经典歌曲。” 《怀乡起义》音乐剧主创之一甘毅明向记者透露,从觉醒的《醒来》、深情的《为何每次见面都要别离》到升华的《希望》,这些旋律朗朗上口,情感充沛,且融入了信宜山歌、采茶调等本土音乐基因,让乡音乡韵成为传递红色情感的天然纽带。
记者留意到,音乐风格并非曲高和寡,而是紧扣剧情:压抑时的低吟、爆发时的激昂、战斗时的紧张、诀别时的悲怆,都易于被普通观众感知和代入。
关键人物的标志性唱段,都是人物内心的深刻外化,合唱更是推动情节、点燃氛围的重器。《醒来》如觉醒浪潮排山倒海,《我们胜利了》喷薄胜利豪情。终场《希望》大合唱,跨越时空,引发强烈精神共振,将信仰的回响推向沸点。
这三十余首精心编织、融汇本土与现代的唱段,赋予了《怀乡起义》跳动的生命与直抵人心的力量。
本土风物
跃动舞台中央
《怀乡起义》还展现了一幅浓墨重彩的茂名本土风情画卷。
剧中数次将信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转化为革命斗争的利器与情感象征。第三幕《全民备战》中,妇女们灵巧的手指在编织箩筐、竹筒甚至夹层箱笼时暗藏枪支的场景。
剧作还将茂名信宜的标志性物产自然融入情节,如背景中多次出现的“食惯嘴粉店”,氤氲着烽火岁月里的人间烟火气,让历史场景更具生活实感与地域温度,成为革命年代生活质感与情感联结的鲜活注脚。
三华李的意象贯穿始终:第一幕小宝街头叫卖三华李遭欺的辛酸,成为民众苦难的缩影;第三幕中,它又成为传递情报或换取资源的媒介。
黄华江作为核心地理意象贯穿全剧。LED屏上奔流的江水既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革命精神——“黄华江畔万里红”的澎湃象征和情感流淌的载体。云开山脉的巍峨与青翠竹林的坚韧,则通过舞美设计和灯光氛围,隐喻着革命者如山的信念与如竹的顽强品格。
正是这些源于对茂名信宜本土元素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融合,让《怀乡起义》成为一部浸润着乡音乡情、可触可感的音乐剧,观众在观看之余更生对家乡文化的深切认同。
带有泥土
讲述生动党史
当大幕落下,掌声仍久久回荡在剧场。这部由中共茂名市委宣传部指导,信宜市委宣传部联合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茂名市文化馆、信宜市音乐舞蹈家协会等单位共同创排的作品,以“好听、好看、看得明白”的特质,让茂名信宜的红色故事深深地刻入了观众心里。
“非常震撼,这才是老百姓的党史课!”观众杨桂焕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剧中没有高深台词,而是用贴近生活的口语化唱词与故事细节,还原革命者的真实模样。
朱也赤智斗敌特的紧张让人屏息,罗克明夫妇诀别的眼泪直戳心窝,农妇用竹编藏枪支的巧思尽显智慧,伤兵传递番薯的温情更让全场动容。这些带着泥土香的细节,让课本里的英雄成了街坊邻里般可亲的“身边人”。
“音乐很好听,演员们唱得特别打动人,全程我和儿子都认真在看,没想到茂名还能创作出这样高水平的音乐剧。”观众曾晓燕说。
“我想这个剧做完之后,它能够进基层巡演,哪怕在广场也能正常演出!”甘毅明的话语坚定有力,道出了团队的初心与期盼:“我们要让家门口的英雄故事,走进千家万户;更希望通过这一部剧,宣传一座城。”
文/图:李阳诗 通讯员 孟爽 葛海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