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一景,汕尾凤山街道“美丽庭院”展新颜

作者 彭骏 2025-07-01 16:22

在汕尾市城区凤山街道小岛渔业村,网红咖啡店“浮日是野”凭借渔村风情与咖啡经济的创意融合,成为游客纷至沓来的打卡胜地。“浮日是野”的走红,不仅带火了小岛渔业村的知名度,更成为了当地探索庭院经济发展的契机。

事实上,在“浮日是野”之外,小岛渔业村还有着众多“美丽庭院”的生动实践。小岛渔业村妇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依托渔村特色,鼓励妇女群众利用自家庭院、阳台等空间,积极探索海洋文化、休闲旅游与庭院经济的有机结合。

如今,漫步小岛渔业村街巷,以“屿咖啡”“汐语民宿”为代表的特色庭院经济典型户不断涌现,有的将庭院打造成精致的咖啡休闲区,有的将闲置房间改造成温馨民宿。这些庭院在美化渔村环境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激活了渔村闲置资源,让“庭院美”切实转化为“经济兴”。

自“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汕尾市城区凤山街道妇联充分发挥联系和服务妇女的桥梁纽带作用,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立足各村(社区)资源禀赋与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探索出“美丽庭院+”的多元发展路径,推动庭院“小美”汇聚乡村“大美”,实现环境提升、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的深度融合,生动展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凤山画卷。

基于这样的整体规划,香洲社区深挖自身资源,将“美丽庭院”建设与全域景观提升紧密融合。在这里,“清门前、美家园”行动成为居民自觉参与的日常。妇女群众积极响应号召,清理房前屋后杂物,用木栅栏规整绿植、认领管护公共地块,让每一方庭院都成为独特的风景。社区妇联更是主动作为,参与资源盘活,摸排闲置地、拆违地,精心绘制绿化地图,推动永和路“美丽廊道”和月亮湾公园等口袋公园项目落地。50户“美丽庭院”示范户的打造,让社区形成“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精致生活圈。

当香洲社区的“美丽庭院”点亮全域景观时,文亭社区则另辟蹊径。在“美丽庭院”建设中,文亭社区深挖文化底蕴,将庭院打造与宜居生活完美融合。

双井巷、驸马巷等4条明清古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社区以“精致宜居、文化浸润”为理念,实施“一巷一策”主题改造。通过创作展现历史风情的主题墙绘、修复 “千金妈古井” 等古迹,让历史文脉在绿意中焕发新生。同时,社区妇联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美丽庭院小课堂、亲子花卉种植等活动有声有色,“先锋护绿队”“巾帼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巡查绿植养护。

文亭社区以文化为笔勾勒出乡村底色,凤翔社区则着眼于基层治理与文明乡风的共生共荣。在 “美丽庭院” 建设中,凤翔社区联动网格力量,依托“民情地图”监控网络,对辖区边角地、闲置地进行全面梳理,见缝插绿、见空补景,打造出20余户特色鲜明的“美丽庭院”。

凤翔社区的探索不止于环境美化,更在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化“楼栋巷长”品牌建设,30名巷长(楼长)常态化开展“入户联心”走访活动,在倾听妇女群众环境整治与庭院美化需求的过程中,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融入日常沟通,成为连接社区与居民的“毛细血管”。

此外,凤翔社区妇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发动女党员、女贤达、爱心企业等以捐款捐物、认养认管等形式参与建设维护,让“美丽庭院”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升华到“风尚美”。当文明乡风浸润每一个庭院,当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美丽庭院”便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

凤山街道通过各村(社区)的特色实践,让“美丽庭院”从一处美变为处处美,从环境美延伸到经济美、文化美、乡风美。

南方+记者 彭骏

通讯员 凤山宣

编辑 李恺莉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