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莞邑 路桥领航④|“硬核”攻坚,旧料“再生”东莞路

作者 蔡子航;钟雨晴;欧雅琴 2025-07-15 18:54

01:07

筑梦莞邑 路桥领航④|“硬核”攻坚,旧料“再生”东莞路

清晨的公常路上,车流如织。这条连接东莞常平镇、黄江镇与深圳公明的南北大动脉,日均车流量高达11.2万辆,重载货车穿梭不息。路面在经年累月的碾压下,早已布满深浅不一的裂缝和坑洼。

如何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完成旧路改造?东莞路桥的工程师们——这支被誉为“莞番铁军”的团队——以敢担当的魄力、善创新的智慧、能攻坚的韧劲,交出了一份突破性答卷:引入沥青路面清洁化就地热再生成套技术及JP-6000机组,在“边施工边通车”的创新模式下,书写了旧路改造的新篇章。

实验月余配出材料最佳配合比

公常路改造工程全长19.15公里,是东莞对接深圳的“门户工程”,也是光明科学城与松山湖科学城“双科学城”的重要纽带。项目启动之初,东莞路桥公司工程建设第三管理处的工程师们便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车流量大,传统工艺需封闭施工,必然加剧拥堵;二是旧路材料浪费严重,环保压力巨大。

“这条路就像一条‘活血管’,不能断流。”工程师李建秋站在施工现场,手指着前方缓慢移动的施工车队说道。传统铣刨加铺工艺需封闭车道至少两天,而公常路作为东莞纵向干线,一旦中断,黄江镇等沿线区域的交通将陷入瘫痪。团队立下军令状:必须攻克技术难关,确保施工与通行两不误。

经过反复论证,团队最终选定热再生技术——边施工边通车,最大限度降低影响。这一决策不仅需要技术勇气,更需统筹协调的“铁军智慧”—— 从试验段摸索到全线施工,团队以 “白加黑” 的攻坚模式,在技术空白中踏出一条新路。

技术创新并非一蹴而就。技术部负责人李全森回忆,最初的试验段几乎让人抓狂。

团队首先对运营十几年的道路进行全面的路况调查与病害分析,针对裂缝、车辙等常见问题制定处理方案。

随后进入核心环节——配合比设计。旧路历经十余年养护,材料老化程度不一,每一公里的沥青配比都需重新调整。

技术的突破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团队在工地实验室熬了整整一个月,反复调整旧沥青混合料与新料、再生剂的比例,力求还原旧料性能。

为确保方案可行,团队在实地划出200米试验段,用三台加热设备将路面升温至170度以上,软化旧沥青层,再由铣刨机剥离表层材料。剥离的旧料经再生剂处理后,与新料一同送入小型拌合站混合,最终摊铺压实。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路面温度迅速降至50度以下,仅30分钟便恢复通车。

试验段完成后,技术人员多次取样验证,每公里抽取20余个芯样,根据老化程度动态调整配比。最终,旧料利用率达80%,既减少建筑垃圾,又缩短工期,为后续全线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李全森坦言,最艰难的是初期摸索——旧路历经十余年修补,材料性能参差不齐,但正是这些磨合让技术愈发成熟。如今,一公里路面的配比调试从一个月缩短至三天,施工效率与质量同步提升。

破解交通与环保双重困局

热再生技术的核心优势,在李建秋和李全森眼中,不仅是“边修路边通车”的便利,更在于一场“材料的重生”。

效率以及工艺的考量贯穿每个细节。JP-6000机组搭载的智能温控系统,让加热、拌合、摊铺全程“零失温”,施工速度较传统工艺快3倍。

施工现场,三台加热设备缓缓推进,热风将沥青路面均匀加热至170摄氏度。紧随其后的耙松器将表层剥离,旧料与新料在拌合机中翻滚融合,加入再生剂可让老化沥青恢复九成以上的性能。压路机轰鸣而过,新铺的路面迅速降温至50摄氏度,不到半小时便恢复通车。

车道一侧施工,另一侧车流如常——这是热再生技术的核心场景。传统工艺需要封闭路段两天,而这里,施工与通行同步进行,高峰期拥堵的导改压力被悄然化解。

JP-6000机组除实现“零失温”外,拌铺一体机还加挂了祼露面和边立缝的补温装置,切实保证了“热底、热缝、热料、热铺”的工艺要求,同时解决了摊铺平整度的问题,为再生路面的可靠性、耐久性提供保障。

然而,面对日均上万辆重载货车的碾压,单一再生层仍显单薄。项目团队采用“4厘米就地热再生+4厘米SMA沥青面层”的复合结构,让路面更抗车辙、耐磨损。

施工更高效、工艺更科学之外,施工更环保也是一大亮点。传统工艺下,旧沥青料作为建筑垃圾被废弃,而热再生技术可100%循环利用旧料,仅需添加20%新料。

“相当于把一碗剩饭炒成了新菜。”李全森打了个比方。据测算,公常路改造节省石料9170吨、沥青43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00吨,建筑垃圾填埋土地面积更是直降80%。施工现场看不到黑烟,空气透光率保持在90%以上,连路旁的花草也未因高温蔫萎。

夕阳西下,热再生机组缓缓驶向下一段待改造的路面。机器的轰鸣声中,工程师们的背影与蜿蜒的公常路融为一体,这条凝聚“莞番铁军”敢担当、善创新、能攻坚精神的快速路,正成为莞深双城互联的活力动脉,亦为城市更新写下生动注脚。

策划:程伟

统筹:曾艳湘  欧雅琴

撰文:蔡子航

视频:蔡子航

设计:钟雨晴

编辑 黎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