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升级城市品牌赋能地产提质?宜居之城迈向3.0版本|中山“四问”

作者 陈少宏;叶志文 2025-08-01 06:32

最近,中山楼市接连传来新动态:小榄镇首个4.0住宅项目启幕,预计年内首开;绿城集团牵手中山城建集团,建设4.0住宅项目;鑫洋集团在中山开发的首个4.0住宅项目开放展厅;龙湖集团与建华控股合作打造的4.0住宅项目首开基本“光盘”。

4.0住宅的火爆,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购房者和开发商对中山城市品质的再发掘。在城市发展经过村镇工业园全面开花的1.0阶段,和房地产大举进驻的2.0阶段后,中山虽创造过经济的高增速,也留下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城市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亟须进一步提升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

当迈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城市发展3.0阶段,中山将如何重塑“山水城”格局,再度擦亮其作为宜居之城的品质招牌?

中山火炬高新区一小区。 南方+ 叶志文 摄

中山火炬高新区一小区。 南方+ 叶志文 摄

城市“新陈代谢”提速

中山老城区近期的一处交通管制,引起不少市民关注:民族东路由于存在安全隐患,将进行交通管制和封闭施工。此外,近几个月来,中山北外环长江大桥、中山二桥等城市主要道路,均因道路条件需要升级而封闭施工。

基础设施进入更新周期、城市风貌逐步焕新,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注意到,中山正在进入促进城市“新陈代谢”新周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山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长期处于全省前列。而城市高速扩张,也引发了系列“城市病”。

一方面,巨量新增人口让城市“硬件”难以支撑。中山2024年常住人口约449.46万人,相较于2004年近乎翻了一番,而交通、管网、医疗教育等城市公共服务配套一时难以满足需求的暴涨。曾以宜居著称的中山,2021年却因水污染问题被“央督”点名,污水处理系统的过载运行是导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工业、房地产过度消耗城市空间,城市转型受到制约。在2022年以前,中山工业投资经历了约10年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土地开发强度却一度升至约40%,镇街最高的达86.9%,部分镇街多年未出让过一块土地,难以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甚至造成优质企业外流。

中山岐江河两岸的建设了不少楼盘。 南方+ 叶志文 摄

中山岐江河两岸的建设了不少楼盘。 南方+ 叶志文 摄

此外,中山的老旧小区、历史文化街区也亟待改造提升。例如,中山的“文化地标”孙文西路步行街上存在危房,管网缺失遏制了餐饮、住宿等新业态进入,周边旧城区也存在道路拥堵、停车位不足等问题,当年的火爆人气因此逐渐淡去。

“城市病”的暴露,意味着一场再现宜居宜业宜游性价比的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重塑中山宜居“性价比”

当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提升城市宜居度则需要更具系统性的变革,将城市进一步打造成为“六边形战士”。

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举行,提出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这意味着,城市需要进阶成为“全能型选手”。

从上述六大领域着眼,中山已行动起来。例如,为解决水污染问题,中山这几年新建超6000公里的管网,新建、扩建17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收集率翻倍,农污治理率从25%跃升至98%,水环境逐渐改善。

为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中山以“工改”腾出近5万亩产业空间。村镇低效工业园全面升级,大湾区乃至全国多地高端制造企业相继进驻,还给当地居民创造了更优质的就业机会。

粤深·湾区智谷“工改”项目。 南方+ 叶志文 摄

粤深·湾区智谷“工改”项目。 南方+ 叶志文 摄

在房地产领域,在稳步推进存量房去化的同时,中山今年发布《中山市好小区好房子技术指引》(征求意见稿),将打造“好房子”进一步扩展至“好小区”,从源头把控、提升新建住宅与小区的宜居性。

此外,商业、文旅品质也正不断:孙文西路步行街迎来全面改造,山姆、盒马等“顶流”商超相继进入中山。近年来全市最大规模游乐园——中山欢乐海岸奇遇时光乐园正式开园,填补中山北部大型文旅项目空白的宁徽园在小榄镇动工。

中山欢乐海岸奇遇时光乐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中山欢乐海岸奇遇时光乐园。  南方+ 叶志文 拍摄

相关的新举措也正在落地。今年,中山提出构建环五桂山“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高质量发展示范带,打造“香山古韵”和“岐水流芳”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整合香山径、长坑水库郊野公园、环山马拉松、横栏花木、岐江河、孙中山文化资源、香山古城等多种资源要素,进一步提升中山的山水和综合环境品质。

山更青、水更绿、城更美,一座拥有“山水城”格局的湾区城市正焕新归来,让人们重新发现这里的宜居性价比。

【观察】

“大小”兼顾,打造更具吸引力城市

近年来,中山密集出台楼市新政稳定房地产市场。更值得关注的是,从中远期看,再造城市品质成为中山稳楼市的核心举措,这意味着需要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一方面,作为工业城市的中山,需要在宏观空间尺度上,统筹好产、城、人的关系。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了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中山当前土地开发强度较高,工业用地碎片化问题仍需解决。近年来中山力推的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即“工改”),不仅要解决用地低效问题,更需以此作为重塑城市空间格局的契机,以产业空间焕新带动城市空间提质,让基础设施“带得动”新兴产业,城市环境“留得住”新老居民。

另一方面,中山也需在微观细节处把控城市品质的提升。例如,今年发布的《中山市好小区好房子技术指引》(征求意见稿),则是在住房供给端提出新的规范和要求。长期来看,容积率的优化、声光热指标的控制等新调整,都顺应着市民对更高品质“好房子”的需求。以此类推,城市公园绿地、道路、商服用地等空间的规划使用,均可进一步见诸参数细节。

城市发展转向需以宏观规划为先,而市民感受更多源于城市生活细节。中山需大小兼顾,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策划:张培发

统筹:雷海泉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

摄影:南方+记者 叶志文

编辑 朱晓宇 钟城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