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茂名100万尾鱼苗放流大海,“编码鱼”藏着惊喜奖|响亮打卡vlog
7月28日上午,广东省博贺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大竹洲)项目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活动在茂名滨海新区举行,100多万尾黑鲷鱼经过严格“体检”后,在放鸡岛附近海域放流大海。
博贺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位于茂名莲头岭半岛,是我国首个海洋气象科学综合试验基地,历经十余年建设完善,为南海区域开展台风等海洋灾害性天气观测研究提供了大量基础研究数据。大竹洲海底电缆工程属于广东省“平安海洋”气象保障工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对推进海洋强国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据悉,竹洲海底电缆工程2024年12月取得施工许可证后,当月即完成了涉海部分铺设工作。
茂名市气象局重点办副主任齐向阳介绍,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对海洋生态资源造成影响,鱼苗增殖放流活动是履行生态保护责任、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行动,未来将加强海洋气象环境监测与生态修复,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活动当天上午9点多,载着100万尾鱼苗的船只驶到指定海域,人们将鱼苗捞入小盆中,密密麻麻的鱼苗顺着架设好的入海滑道进入大海。笔者在现场看见,部分鱼苗还带着蓝色标签,标签一面写着联系方式,一面印有“海大奖MM01”。广东海洋大学教授王学锋告诉笔者,该次放流标记了1万条鱼苗,用来追踪鱼类生长、洄游路径及回捕率,如有渔民补到“编码鱼”,可以记录下捕捞时间、地点和工具等信息,联系便签上的电话,后续便有工作人员上门取鱼。“会适当奖励,不让捕捞者吃亏。”王学锋说。
撰文/出镜:邹祥亮
拍摄/剪辑:颜志雄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编辑 朱慧溪
校对 曾慧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