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颜永树
当夏日的热浪裹挟着文化热情席卷而来,全国各大博物馆正以饱满的姿态迎接属于它们的年度“接待峰值”。
这场跨越盛夏的文化之约,不仅是场馆运营能力的“压力测试”,更折射出当代博物馆在时代浪潮中的深刻转型——它们正以更开放的姿态重塑身份:从“静水深流”的文化守护者,蝶变为“主动破圈”的公众服务者;以更鲜活的功能迭代定位:从“尘封岁月”的文物保管机构,升级为“激荡思想”的城市文化引擎;以更立体的场景拓展边界:从“展柜陈列”的单一空间,进化为“沉浸共生”的文化体验场域。简而言之,博物馆当以更开放的胸怀拥抱广阔天地,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大千世界。
职能转向之变: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在当前“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一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引领下,博物馆发展呈现出鲜明的职能转型特征。传统的“收藏—研究—展示”三位一体模式正在被重构,其“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日益成为重心。这种转变体现在服务理念深层革新的方方面面,广东省内的一些博物馆正积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变化,以创新求变的精神应对挑战。
研究方面,从纯学术考证转向公众化知识生产。广东省博物馆在端砚文化研究中开创“学术成果可视化”模式,除了与文物出版社联合编纂出版的《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大系》等大型综合性文物图录丛书外,还自制了《北宋木雕罗汉像》影片,此影片作为《博物馆说》系列纪录片第1集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
收藏维度,从文物主导转向公众记忆共建。深圳博物馆上线11个常设展与65个专题展的虚拟展厅,通过三维扫描、高清影像等技术实现文物数字化,公众可随时随地“云看展”,并参与“AI旅拍”互动。同时,支持深圳首个“物本物·社区记忆馆”落地蛇口,以数字化手段记录居民日常物品与故事,推动“社区即博物馆”理念。
服务创新,从空间场所到情感联结。广州博物馆以明城墙及古建筑镇海楼为址,积极举办中秋扎灯笼、夜间露天电影放映、汉服展示、著名珠宝品牌的发布秀等活动,将历史空间转化为兼具仪式感与趣味性的公共社交场域。“消失的点心”系列活动推出后,又在镇海楼侧城墙上停放的广州市最后一辆大通道无轨电车车厢内举办了“消失的下午茶”系列活动,由此成为复古风满满的网红打卡项目。
互动体验,科技赋能文化解码。广东省博物馆举办“漆木寻踪——潮州木雕实景解谜游戏”活动,以潮州木雕展厅为实景舞台,结合手机APP打造沉浸式解谜游戏。观众化身“木雕世家传人”,通过扫描文物触发AR动画,解锁纹样背后的历史故事。该活动将静态展览转化为角色扮演式学习,2024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吸引超5000人次参与。同时,积极组织漆扇与木版年画体验、香囊制作等非遗工坊常态化活动,并积极开发“探中华文化·识罗浮百草”“鞋盒里的博物馆”等研学项目,形成“知识输入—实践输出”闭环。
服务优化,从物理空间到情感认同。全省流动博物馆采用“资源整合+基层配送”服务模式,2024年累计开展“红色文化轻骑兵”专项巡展86场,其中“中央红色交通线”专题展深入粤东革命老区及珠三角工业园社区服务中心(如广州黄埔开发区)。“家书里的岭南”特展落地东莞茶山镇的寒溪水村罗氏宗祠,通过200余封侨批与家书串联移民史叙事,现场设“乡音传情”粤语/潮语诵读亭,吸引茶山籍侨胞参与《茶山往事》口述史录制。
反馈机制,构建服务闭环生态。广东省博物馆创新构建多维度观众评价机制,线上通过“观众体验云图”系统收集实时反馈,线下引入“服务能量站”触点评价装置。
针对观众集中反映的导览标识不足问题,2024年升级蓝牙信标定位系统,实现展厅区域级导览,语音导览支持粤语、潮汕话、客家话3种方言。经优化,2024年观众平均停留时间为2.1小时,重复参观率达22%。
破壁开放之势:
构建有温度的文化链接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博物馆打开大门势在必行。构建有温度的文化链接,需从多方面突破。
强化参与感。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举办“百年流芳”文创设计大赛,面向公众征集IP设计方案,如获奖作品《陈氏书院之“天官赐福”》将传统题材与建筑元素结合,推动文化阐释从“单向输出”转为“公众共创”。
佛山祖庙博物馆“狮舞岭南”IP开发中,2024年3月线上征集市民创意主题,最终由专家团队结合征稿选定醒狮眨眼动态表情、金漆木雕云纹核心元素。相关文创年销售额960万元。
融入同理心。南越王博物院策划“南越华潮节”,设置汉服变装区与AR解谜游戏,观众可扮演南越国使节参与贸易谈判,在模拟市集中用仿制货贝交易香料。三日活动吸引超8000人次参与,汉服租赁率高达93%,贸易剧本通关者获赠“南海宝货”盲盒(内含出土文物仿制品),推动展览复访率达27.9%。
激发情感共鸣。中山博物馆策划的《抗战记忆——侨批中的家国情怀》,精选150余封珍贵侨批,配合全息投影重现华侨秘密支援抗战场景。展览设“乡音寄情”影像亭,观众可朗读电子家书并生成带方言配音的影像信;衍生相关主题“剧本杀”活动预约爆满,印证私人叙事点燃集体记忆的力量。
构建生活关联。佛山祖庙博物馆推出“南派武艺服饰活化工程”项目,系统梳理馆藏清代至民国武术服饰,与特步集团武术系列合作开发专业训练服。2023年产品线销售额达1926万元。消费者扫描服饰二维码可预约非遗工坊体验醒狮彩扎,形成“穿戴—认知—传承”闭环,让古老武术文化以时尚实用方式走进生活。
多维开放之姿:
构建灵活的文化生态系统
从静态展陈到动态体验,从馆舍空间到城市文化客厅,博物馆正以开放姿态构建“可触摸的历史”,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博物馆需构建更开放、灵活的文化生态系统。
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为博物馆打开通向广阔天地之窗。虚拟现实(VR)、混合现实技术(MR)、全息投影等技术突破物理限制,创造全新观展体验。广东省博物馆的“数字粤博”项目,让观众360度全景欣赏珍贵文物,并通过VR沉浸式体验古代岭南生活;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两大智慧导览产品“您好,先生”——MR穿越时空之旅、“声入翠亨”智慧语音导览同步上线,运用MR混合现实技术重现虚实交织的历史情景,创新打造声音剧场导览模式,带领公众沉浸式“见证”伟人生平轨迹。
社区参与的深度拓展。博物馆正主动走出馆舍,融入社区。东莞博物馆在周边社区设立社区文物驿点,由镇街文化站提供场地,市博物馆统筹内容输出。每季度在各驿点开展文物主题讲座(年均46场)及历史手工活动;惠州博物馆联合广州酒家集团,将“跟着粤菜去旅行——粤菜文化展”送至社区,单日吸引超5000人次参与,成为“可食用的文化课堂”。
以观众为中心的策展创新。策展思路正经历从“专家想展示什么”到“观众需要什么”的根本转变。广东省博物馆《大海道——“南海Ⅰ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览,通过大型投影+3D船体复原动态呈现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场景;广州市属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博物馆之夜”活动,在12家场馆延长开放期间,部分场馆辅以古琴演奏、夜间导览,为公众提供差异化夜游体验。
教育活动的多元拓展。博物馆教育已超越传统讲解:广东省博物馆通过广东博物馆藏品数据库,面向公众共享100多万件藏品的数据;深圳南山博物馆每月开展“云端南博”直播导览,由策展人实时解说展厅文物,2024年升级AI解说员支持扫码获取3D模型深度信息;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鸦片战争博物馆推出“穿越虎门”亲子课堂,儿童可扮演历史角色操作复刻望远镜观测海战沙盘。
文创开发的产业延伸。文创产品成为连接博物馆与日常生活的重要纽带:广东省博物馆“粤光宝盒”礼盒、“清代广钟”互动文创通过美学转化实现实用功能;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开发的“建筑花砖主题文具礼盒”因历史元素创新应用成为爆款,首批量产5000套,年销1.2万套。两类产品以时尚载体激活传统文化基因,印证“设计赋能历史”的活化路径。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浪潮中,博物馆既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也孕育转型发展之机。面对川流不息的参观人潮,博物馆用创新作答时代的命题:数字技术的赋能让文物“开口说话”,互动展陈的设计让历史“触手可及”,公共服务的分层让体验“精准适配”。这场从“馆舍天地”向“大千世界”的跨越,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展,更是文化传播半径的突破——当博物馆成为市民的“第二客厅”、游客的“文化驿站”、城市的“精神地标”,它正以更温暖的姿态,将文明的火种播撒进更多人的生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