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强大脑”齐聚东源,事关“院县行动”

作者 黄敏立 2025-07-29 16:25

7月29日,广东院士联合会“院县行动”之产业科技创新交流对接座谈会在河源市东源县举行,旨在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汇聚院士专家智慧,共绘科技创新发展新蓝图,共谋河源、东源产业升级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荣休校长,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陈新滋;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广东院士联合会副会长韩恩厚;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原校长刘焕彬;广东院士联合会秘书长卢育辉;河源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黄子睿;东源县委书记秦卫民以及广东院士联合会有关专家等嘉宾出席座谈会。

据悉,东源与众多院士专家及广东院士联合会的合作由来已久、成果丰硕。从2020年开始,东源先后与彭寿、罗锡文、李卫3位院士团队分别共建了东源县硅材料中心、水稻智慧农场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广晟广科稀土永磁创新研究院,成功打造了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无人智慧农场、万亩水稻制种基地等,共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今年6月17日,环万绿湖世界级“湖泊+”绿色发展区建设专业委员会成立,唐洪武、何镜堂、张建云、曲久辉、郭仁忠、胡春宏、钮新强、吴清平、徐祖信等9位院士受聘为委员,为发展区建设注入强大“智力”。自去年广东院士联合会遴选东源作为首批重点结对对象以来,东源与院士的合作持续深化,今年5月1日,大湾区院士专家学术交流康养基地在东源正式揭牌成立,助力东源成为全市唯一的大湾区院士专家学术交流康养基地,为东源绿色发展配备了“最强大脑”。

座谈会上,刘焕彬院士绕“‘AI+’赋能东源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作主旨发言。“工业AI技术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其核心价值是实现数据生产要素价值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刘焕彬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源地理位置优越,要着重发展资源禀赋丰富的产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东源获得了丰富的水资源、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如何利用“AI+”赋能,把自身资源禀赋价值化?刘焕彬从“AI+”赋能,加快培育千百亿级水饮料及食品产业集群以及“AI+”赋能发展“湖山农文旅”绿色综合体经济等三个方面阐述。

在“AI+”赋能发展“湖山农文旅”绿色综合体经济方面,刘焕彬认为可以构建河源“湖山农文旅”智慧大脑(AI核心平台),为广大外地游客提供旅游定制化等服务。同时,参照浙江乌镇等地的文旅数字化经验,比如乌镇的文创IP授权收入2021年达4600万,东源可以挖掘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生态多样性等文创IP授权,发展包含康养业务的“湖山农文旅”绿色综合体经济。

韩恩厚院士、陈新滋院士分别围绕“新材料与腐蚀控制技术赋能河源的思考”和“从农产品到改善人民健康的产品的思考”作主旨发言,为东源破解产业发展瓶颈提供了科学思路,为东源发展现代农业指明了方向路径。

在交流讨论环节,鑫达科技、广东晟源永磁材料等参会企业、部门代表围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议题提问,院士团队将现场解答。

“3位院士分别立足功能农产品、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讲趋势、点问题、指路径,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说‘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令人深受启发。”秦卫民表示,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东源正抢抓“一湖一县一盆地”重大政策机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力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衷心希望能够以此次座谈会为新的起点,推动东源与广东院士联合会及各位院士专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产业规划、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黄子睿表示,这是一次“精准把脉”助力产业升级的契机。当前,河源正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但在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储备、产业链条升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今天的产业科技创新交流对接座谈会,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与顶尖智力深度对话的平台,让各位院士专家近距离洞察河源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精准研判产业升级的方向路径,让我们在产业升级的赛道上少走弯路、加速前行,可以说机会难得、意义深远。”黄子睿说。

文/图:南方+记者 黄敏立 通讯员 张小建 陈振敏

编辑 伍欣莎
校对 刘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