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寸锦寸金” 跟着广西壮锦织娘体验非遗技艺
穿梭、拉筘、挑花,伴随着“哐当、哐当”的节奏,一丝丝五彩的经纬线在“织女”手中织成五颜六色的壮锦……8月27日,“粤桂协作谱新篇”主题调研活动走进广西来宾忻城县,这一幕让调研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壮锦的秀美。
忻城是广西壮锦起源地之一,清朝乾隆时期的《庆远府志》中写道:“土锦各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走进忻城县民族技艺传承基地,身穿传统壮族服饰的织娘们坐在传统竹笼编织机上,以棉纱为经线,以五色线为纬线,手拿“花笼”上的编花竹逐条依次转移,伴随着综线的牵引,花纹便会显现在锦面上。
“我织这个繁杂花样式的壮锦,一天只能织10厘米,所以说壮锦‘寸锦寸金’。”3年前,家住附近的刘大姐听说基地开展壮族织锦技艺培训班,对壮锦技艺感兴趣的她立刻就报名参加培训。“感谢基地能提供这个平台,让我们学习织花,这个过程虽然花费了很大功夫,但有了这门手艺以后,嫁衣、背带这些都可以自己来编织,对我来说挺有意义的。”
忻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江贤就介绍,通过壮锦非遗的品牌效应,忻城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劳务品牌,扶持培养非遗创业带头人。“学员学成后,可选择加入本地壮锦生产工坊就业,或依托技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有效拓宽农村妇女等群体的增收渠道。”江贤就说。
记者现场了解到,忻城县民族技艺传承基地自2019年成立至今,共开展“壮族织锦技艺培训班、壮族刺绣培训班、民族服饰制作培训班、瑶族刺绣培训班、仫佬族编织技艺培训班”等公益培训30多场次,开展各类民族文化展演、展示活动近百场次,服务各族群众5万多人次。
作为壮锦重要起源地,忻城织锦技艺承载着壮族深厚的历史记忆。在粤桂协作机制的有力支撑下,忻城县将壮锦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促进就业增收紧密结合,着力孵化打造本土“忻城壮锦织娘”特色劳务品牌。
“我们从2019年开始成立织锦基地,一直到今年,我们开展了‘粤桂帮扶’项目,培训了200多名当地妇女从事壮锦工作,带动当地的妇女就业和创业。”一直致力于守护传统技艺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兰培文介绍道,在粤桂协作工作队的有力支撑下,忻城县人社局邀请他作为核心师资,为30名农村妇女举办壮锦技艺专项培训班,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也为农村女性开辟居家就业、巧手致富的新路径。
一根根五彩丝线,连接着千年传承与当代创新,也编织着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希望。忻城县粤桂协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精准发力,以培育“忻城壮锦织娘”劳务品牌为抓手,将兰培文这样的创新先锋力量,转化为推动非遗传承和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让古老的壮锦技艺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成为促进群众就业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特色产业和亮丽名片。
文字: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怡 南方+见习记者 王悦阳 南方+记者 黄进
拍摄:南方+记者 张令
剪辑:南方+记者 龙达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