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代特区建设者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珠海经济特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准确把握战略定位,满怀忠诚之志与感恩之心,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的新局面。
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 郑蔼芳/摄
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 郑蔼芳/摄
伶仃洋的浪潮奔涌,记录着一座城市的沧桑蝶变。
今年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于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珠海视察,对珠海的改革发展寄予厚望,对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牢记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初心、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为新时代珠海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珠海广大干部群众将始终牢记嘱托,把总书记的深切关怀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勇立潮头,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深耕细作,把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实更稳。珠海从当年仅有“一条街道、一间粮站、一座工厂、一家饭店”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颜值气质俱佳、活力魅力兼备的花园式海滨城市,正在按照省委明确的“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增长极、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的定位和使命加速前进。
珠海高新区。
珠海高新区。
敢闯敢试 实现历史跨越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通过改革开放,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明确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珠海经济特区从此启航,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早一批“试验田”与“窗口”。
45年来,大江大海交汇之地的珠海,书写了一部惊艳的成长史诗:经济特区范围从最初的6.81平方公里到17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36.5万人增至251.8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2.09亿元飞跃到2024年的4479.06亿元,人均GDP从579元提高到17.87万元,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73万元。发展空间持续拓展,城市活力持续增强,生活品质持续优化,一张“活力之城、创新之城、美丽之城、共富之城”的蓝图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珠海中科创新科技园正式启动运营。朱文/摄
珠海中科创新科技园正式启动运营。朱文/摄
《南方》杂志记者了解到,近三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上积极作为,全力推进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聚焦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等主导优势产业,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能源、现代海洋经济等产业新风口,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云上智城”“天空之城”“海上新珠海”,推动市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为珠三角地区发展空间最广、发展环境最好、发展政策最优的城市之一,珠海经济特区正在以独特方式奏响向“新”而行、向“海”而兴的时代强音,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回顾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创新是刻入基因的三大关键词。
敢为人先,珠海经济特区持续向改革要增长动力。45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思想破冰引领改革突围。特区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们摸着石头过河,在多个领域开创全国先河:创办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香洲毛纺厂,在全国首次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政策,举办全国首个国际性航空航天博览会,率先推出土地管理“五个统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八个统一”、环境保护“八个不准”、以集成式改革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力提速等改革举措,全国首开地方政府与名牌大学合作办学先河,设立首个跨境工业区,在全国率先实现12年免费教育,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批产首架机在珠海完成生产试飞……一个个鲜活的“珠海样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勃勃生机。
融湾入海,珠海经济特区持续以开放促跨越发展。45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有近5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珠海投资兴业,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3200亿元,澳资企业数目占市场主体的比重全省第一。从携手唇齿相依的香港、澳门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再到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珠海经济特区正充分发挥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聚合两种资源的优势,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
逐新向高,珠海经济特区持续让创新活力迸发。45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始终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培育出格力电器、丽珠、健帆、纳思达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从“珠海一号”卫星奔赴太空到组建珠海智能机器人关键部件创新中心、珠海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和建设好国内数字经济产业特色明显、技术领先、低碳生态和人文融合的南方软件园,从出台《珠海经济特区低空交通建设管理条例》到搭建全国首套低空空域协调及运营服务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客货运一体eVTOL运营基地,从“算力+数据+大模型”三位一体持续推动“云上智城”建设到谋划总投资达1100亿元的“海上新基建”项目,珠海经济特区正向着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稳步迈进。
中流击水 勇担时代任务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激烈交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今天的珠海经济特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其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
区位交通的枢纽地位持续强化。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连接点,珠海经济特区是港珠澳大桥通车后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2024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客流与车流分别超过2700万人次和555万辆次,珠海成为港澳人士节假日热门打卡地。随着珠肇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粤车南下”即将启动,珠海的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千万级机场”和“亿吨大港”等战略资源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港珠澳大桥。
港珠澳大桥。
生态环境的绿美底色更加鲜明。珠海经济特区作为“百岛之市”,拥有珠三角最广阔的海洋面积和262个岛屿以及691公里的海岸线,山海相拥的独特景观与优质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先后荣获联合国“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以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桂山岛。
桂山岛。
发展空间的“潜力画卷”徐徐铺展。目前珠海经济特区存量建设用地和已供未建土地资源丰富,为未来发展预留了充足空间。珠海香洲区通过塑造“魅力香洲”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做靓城市新名片,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质生产力示范新高地;西部金湾区和斗门区担负着制造业强市责任使命;高新区作为珠海科技创新高地,着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珠江口西岸科技“硅谷”,培育更多高科技企业成功上市;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突出“旅游+”和“渔业+”,围绕海洋经济做文章。
珠海金湾产业园区。
珠海金湾产业园区。
民生保障的暖流加速涌动。2024年,珠海经济特区在民生领域持续发力,全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9项民生支出高达434亿元,人均民生支出1.74万元,位居全省第二。2024年全市财政累计投入超23.30亿元,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学位攻坚行动。推出的附加补充保险“大爱无疆”项目获中国社科院认可为重大制度创新和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通过“我在珠海挺好”“为家乡我愿意”“珠澳一家亲 共筑强国梦” “香山夜访”等品牌活动,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人才集聚的优势愈发凸显。珠海经济特区先后引进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所国内知名高校落户珠海。近年来,珠海经济特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出台全国力度最大的“新来珠青年人才住房政策”,为广大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沃土和安居生活的美好环境。如今,全市人才总量超90万人,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从“一国两制”大局看,珠海经济特区始终承载着服务港澳、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使命。作为与澳门陆桥相连的经济特区,珠海经济特区自设立之初就承担着支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特殊责任。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发展,更是将这一使命提升到新的高度。加强与港澳的深度协作,是珠海经济特区践行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推动港澳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内在要求,通过与港澳在产业协同、民生融合、制度衔接等方面持续发力,珠海经济特区既能为港澳发展注入新动能,也能借助港澳的国际化优势提升自身能级,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与港澳的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从区域协调发展视角看,长期以来,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为破解“东强西弱”格局,广东省赋予珠海经济特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重要定位。这既是对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基础的认可,更是对其区域带动功能的期待。从“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看,珠海经济特区肩负的使命任务就是以量级的快速跃升牵引澳珠极点壮大实力,提升辐射带动珠西和粤西地区发展的能力,逐步弥合珠江口西岸同东岸的发展差距,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新的更大支撑。
九洲港帆船。
九洲港帆船。
从推动新时代经济特区发展维度来审视,珠海经济特区肩负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样板的重任。把珠海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高,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把珠海的现代化建设搞得更好,让其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作出示范。为此,珠海经济特区正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着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兄弟城市提供学习借鉴的样板,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优越性和蓬勃生命力。
奋楫争先 再谱未来新篇
珠江口,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三座超级工程串珠成链,车畅人旺;十字门畔,珠海、澳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城市天际线交相辉映。
45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珠海经济特区应运而生,肩负起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的使命。如今,站在历代特区建设者打下的坚实基础之上,珠海经济特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准确把握战略定位,满怀忠诚之志与感恩之心,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的新局面。
珠海将坚定不移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立足“一国两制”大局,健全澳珠琴产业协同机制,深化科技合作、产业链协同与联合招商,着力打造“澳门品牌+横琴研发+珠海制造+全球市场”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同时,创新港珠澳机场“空—陆—空”联运,推进跨境电商“前电后厂”布局,建设港珠澳低空空域互联互通先行区,全力支持港澳巩固优势、激发活力,助力港澳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滚烫。珠海经济特区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聚焦高质量发展中的堵点难点,瞄准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需求,按照市委“1313”思路举措,提出八大方面50项工作116条任务,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珠海辨识度的改革标志性成果,让改革旗帜在新时代高高飘扬。
依托大湾区重要一极、珠江口咽喉要道的区位优势,珠海经济特区正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开放纵深。对内强化与湾区城市协同联动,对外提升国际合作能级,持续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率先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成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节点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前沿。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珠海经济特区持续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创新“三新”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蓬勃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云上智城”“天空之城”率先成势。同时,珠海积极打造跨境算力及数据服务枢纽,通过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技术适配及产学研协同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首飞成功。李建束/摄
全国首条海岛公共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首飞成功。李建束/摄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珠海经济特区正以精品创作与协同发展彰显城市气质。通过扶持文艺工作者深耕本土题材,推出更多体现中国风、岭南韵、珠海味的文学、戏剧、影视佳作;完善市、区、镇(街)、村(社区)四级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同时,珠海还依托城市特色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珠海艺术节、华语纪录电影大会等活动,在情侣路开展马拉松、甜蜜跑,以赛事为载体传递城市活力与浪漫气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此外,珠海深化珠澳“文化走亲”,通过联合展演、非遗互鉴、青少年文化交流等活动,促进两地文化交融共生,筑牢人文纽带。
珠海经济特区正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进中心城区更新与功能聚合,打造区域性医疗、教育、运动休闲和文化交流中心。加速建设珠西都市圈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珠西科学城、珠海西部城市中心三大平台,探索珠西一体化发展新模式。同时携手中山、江门、阳江,实现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平台共建、资源要素共享,主动承接深圳及东岸城市产业转移与功能外溢,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促,推动西岸发展能级整体提升。
珠海经济特区将大力传承特区改革精神,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涵养“国之大者”的胸怀与担当,营造干事创业氛围。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营造清正廉洁、干净干事的良好生态,为珠海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珠海,这座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的城市,正在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努力建设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样板。
这颗“特区明珠”,必定愈加熠熠生辉。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李育蒙 左志红
【本文责编】刘龙飞
【频道编辑】李晓霞 李卓华
【实习生】徐鸣凯 高泉呈霨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树强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5年第16期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