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再藩:擂响鼓,文化就活着了 | 五洲有yue

南方+  2025-08-16 12:40
05:17

陈再藩:擂响鼓,文化就活着了 | 五洲有yue

舞台上,五名鼓手整齐挥动鼓槌,或高举重击鼓心,发出低沉轰鸣;或快速点击鼓边,形成清脆节奏。动作有力统一,时而转身换位。鼓点时而密集如雨,时而顿挫有力,最终在一声齐鸣中戛然而止。

2025年南国书香节越南馆传来的阵阵鼓声,引来不少观众驻足。东南亚国家馆特别设置的二十四节令鼓体验馆,让观众得以现场感受其独特魅力。15日下午,在完成个人讲座后,“二十四节令鼓”创始人之一、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人物陈再藩在书香节现场接受了South记者专访。他说,二十四节令鼓与广东非遗的狮鼓同宗同源。这次书香节是难得契机,不仅让节令鼓“回家了”,也让更多人认识和学习这一文化。

South记者:二十四节令鼓是如何诞生的?其中有什么轶事?

陈再藩:二十四节令鼓诞生在马来西亚半岛南端的边陲城市柔佛新山。在我的老家潮汕地区,逢年过节总少不了震天的鼓声。作为马来西亚的二代华侨,节日临近时,我对家乡的鼓声格外思念,觉得只有听到鼓声,才有过节的气氛,那便是我的“乡音”。

1988年马来西亚第九届华人舞蹈节上,我与一位音乐家共同创作了一首舞曲,其中一句歌词是“鼓乐不息千年”。这让我萌生了用纯鼓乐为舞蹈伴奏的想法。当时用9个鼓创作的伴奏引起轰动,于是我联想到祖国的二十四节气,决定用24个鼓,每个鼓面以书法写上一个节气名称。就这样,二十四节令鼓诞生了。

South记者:二十四节令鼓蕴含着怎样的寓意?

陈再藩:节令鼓初创时,马来西亚音乐家陈徽崇老师引入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概念,将农耕动作和农民情感融入表演之中。节令鼓诞生三十七年来,经过全球鼓手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如今的表演形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虽是节气歌谣,但鼓队可将其转化为节奏段落。比如“立春”用轻快鼓点,“大暑”以密集鼓边音表现炎热,二十四节气都能在鼓上得到独特演绎。

South记者:二十四节令鼓目前的传承和保护情况如何?

陈再藩: 2008年,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教科书已将节令鼓编入课文。对我而言,鼓乐表演能进入课本是莫大的成就,对推广作用巨大。2009年,二十四节令鼓以“华人创新”形式,被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遗产局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开始走向世界。从此在马来西亚学校里,不仅是华人学生,马来族、印度族等各族学生都一起学习打鼓。这使二十四节令鼓得以跨越种族与语言的藩篱,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目前马来西亚正积极推动二十四节令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十四节令鼓有望在明年成为世界非遗,这对鼓乐表演而言是至高荣誉。

South记者:是什么契机让您这次带着节令鼓参加南国书香节?

陈再藩: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元素随移民走向全球,在海外落地生根,命运各异。我的父母“下南洋”到了马来西亚,而二十四节令鼓实由广东狮鼓发展而来,可说是广东传统非遗的“下南洋”。这次南国书香节是绝佳的文化交流机会,我决定带着节令鼓“回家”,让它跟广东街坊们“认认亲”。接下来的“十五运会”开幕式上,节令鼓也将亮相。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让节令鼓在大平台、大舞台上“常回家看看”。

South记者:二十四节令鼓对您意味着什么?

陈再藩:当年设计节令鼓制服时,上面只写着一句话:“鼓,传统的脉搏”。人有脉搏,就是活着;鼓是文化的脉搏,擂响鼓,文化就活着了。我在来广的飞机上感触颇深,于是动手写下了我的感受(文后附),我觉得鼓承载着一代代的文化,永远振奋人心。所以我们有“鼓舞”这个词,而二十四节令鼓,就是对我人生最大的鼓舞。


附受访者手记:

广州与新山,该鼓乐认亲啦

陈再藩

不管是从新山夜飞广州,或从广州凌晨南归,亚航的这趟星夜行程,一直都是我到中国岭南一带的常用航线。这也是新山唯一对接中国的航线,客满是常态。

最近,我竟异想天开,希望让这趟航班为广州与新山穿针引线,扮演起这两座城市的非遗文化大使,促成广州与新山两市间的狮鼓结盟。

三十七年前,新山是二十四节令鼓的诞生地。十五年来,新山也是马来西亚全国节令鼓精英赛的决赛之城。而富力公主湾的苏菲雅苏丹后歌剧院,近年已经成为《鼓动新山》定目剧的孵化舞台。当然,更早之前,新山有过一间网红打卡的节令鼓咖啡座(Drums Cafe),而陈旭年文化街上,也有一所不时传出鼓声的廿四节令鼓文化馆。新山作为全球节令鼓原乡的地位,显然是不可撼动的!就连马国国家文化遗产局,为准备明年提名节令鼓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的首次工作会议,也毫不犹疑地选在半岛南方边陲的这座城市。

但多年来乘搭亚航AK 1394与AK1395 往返新山与广州的乘客们,也许不曾意识到,马中这两座城市之间,还有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宛若初春的天际轻雷,慢慢惊蛰而醒。

几年前,广东的《南方都市报》曾有一系列广东非遗出海的专辑《探宝觅踪:广东非遗的海外踪迹》,逐一盘点粤剧、剪纸、咏春拳丶岭南狮鼓这些广东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出海”之后在世界舞台上呈现的境外风貌。我记得,有关狮鼓,其标题是“广东狮鼓孕育出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是的,若无广东狮鼓,也许就无今天擂响世界五大洲的二十四节令鼓。广州与新山的狮鼓之缘,是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非遗传播与创新变异的传奇故事,它的下个篇章,是扬帆航向联合国教科文人类非遗名册。

节令鼓与狮鼓的亲属关系,今年终于迎来了两场走亲机会。一是南方日报集团8月15日在广州举办的2025书香节。这 超大型的书展设有海外的国家展馆, 马来西亚馆除了通过一百本书展现马国风貌,还以节令鼓作为体验节目。

冲着这个节目,我又夜飞羊城, 准备见证开幕礼上的节令鼓舞,以及午后的分享对谈。紧接书香节,节令鼓将在十月再以雷霆鼓声涌向广州举办的十五运会开幕式,以广东狮鼓在南洋纠众创造的动地鼓阵,“返乡”走亲。

广州与新山,是不是该鼓乐认亲啦?

文字、脚本:South记者 伍一杰(除手记外)

拍摄、剪辑:潘嘉俊

海报:蔡珺如

编辑 陈文焕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