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首次跨境自行车赛实现“无感通关”,粤港澳探索融合新路径

作者 许仪;张由琼;李贺;李强;姚志豪;王芳;苏韵桦;梁时禹;董天健;吴志远;石磊;钱文攀 2025-11-08 10:02

11月8日上午9时31分,在澳门北安码头轻轨站附近的一处人行天桥上,南方+记者看到,第一位参赛选手从澳门大桥骑来,他将在折返点后经由港珠澳大桥,往香港方向前进。这场以珠海为起点的跨境赛事,标志着“无感通关”从构想照进现实。

8日上午,第十五届全运会自行车公路赛男子个人赛在这座连接粤港澳的大桥上展开角逐。这场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赛事,以231.8公里的超长赛道串联起珠海、澳门、香港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其中,香港段55.8公里,澳门段13.5公里,珠海段117.7公里,横琴段44.8公里。

104名运动员在骑行中6次穿越口岸,却无需停顿一秒。这场赛事创下了全运会史上赛道最长、跨境次数最多的纪录。

粤港、粤澳分界线处架设了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通过提前报备的“白名单”和实时感应数据,确保运动员以约40公里时速快速通关。

“我们联动港澳出入境管理部门创新推出‘通关查验前置+闭环管理’模式,赛事期间实现出入境信息‘一地验放,三方互认’。”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副站长张磊介绍,参赛人员全程无需停车接受查验,实现零延时、零等待、零接触的“无感快速通关”,保证了赛事的精彩性、完整性。

由珠海研发的跨境无感通关系统融合了北斗定位、射频识别、AI算法等尖端技术。这套系统构建起覆盖赛前、赛中、赛后全流程的智慧通关管理体系。

粤港澳三地紧密协作,为赛事顺利举办提供了坚实保障。筹备过程中,粤港澳三地建立了密切的协作机制。通过多次测试赛和模拟演练,三地在物资通关、技术设备、医疗保障等环节实现无缝衔接。

物资通关上采用“白名单”制度,确保涉赛车辆和物资在三地畅通无阻;技术保障上,RFID感应设备全面升级,确保信号精准采集;赛道路线也经过优化调整,与测试赛相比,正式比赛路线有效缩短了中心城区道路封控时间,减轻了对市民出行的影响。

三地赛区还注重赛道氛围营造。香港迪士尼乐园路段设置了公众观赏区,珠海赛道上组织了非遗展演,展现城市文化和形象。

这场跨境赛事的价值远超体育范畴。从港珠澳大桥上的风驰电掣,到三地协同机制的顺畅运行,它成为了大湾区制度创新的试验场。

选手们车轮下延伸的,不仅是231.8公里的赛道,更是一条通往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这场赛事总结的“全运经验”,正为三地更深层次的协同发展描绘出清晰路径。

采写:南方+记者 许仪 李强 王芳 梁时禹 吴志远

摄影:南方+记者 张由琼 姚志豪 苏韵桦 董天健 石磊 钱文攀

统筹:李贺

编辑 王露纯 周煦钊
校对 肖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