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河源糖巢创客社区两年,一场乡村与青春的试验

作者 魏金锋;郭雨欢 2025-11-18 07:30

11月18日,在糖巢创客社区,河源市东源县迎来“创享乡村·筑梦东江”第二届乡村创客创业大赛的颁奖。这场属于乡村与创客的盛宴,正在东江畔结出硕果。

每逢周末,糖巢创客社区里,“客+李记”的芝麻艾粄蒸腾起乡愁的香气;嫑艺术空间中,客语民谣伴着烤串与啤酒,点亮了东江畔的夜色。自2023年底启航,历经二载耕耘,这里从一个被时光遗忘的旧改空间,蝶变为汇聚本地村民、返乡青年、外来创客的梦想栖息地。

一场关于乡村与青春梦想的“双向奔赴”,正于此悄然发生。

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糖巢以创客大赛、产业孵化、社区建设系统布局八大业态,目前建成20个特色单体空间,培育创客约300名,引进源·艺术空间、到吉焗鸡、“客+”李记等40余家企业商户,初步形成业态互补、活力共生的创客生态。

今年,结合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河源全市启动“十带百坊千创客”培育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培育千名创客,推动示范带内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糖巢创客社区,正在全市布局中先行先试。

如今,改变正在数据中具象化:独具魅力的创客大道和沿江村道日均吸引近2500名游客前来“打卡”。2024年,糖巢创客社区乡村运营团队实现营业收入60万元,村民总收入增加50万元。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这里日均吸引游客约6000人次。

老镇,正因创新而年轻;乡村,因创客而重生。

源 起

成立河源首个乡村创客社区,为梦想筑巢

这是始于一场关于乡村与青春、梦想的试验。

当“百千万工程”的春风吹拂南粤大地,一个问题摆在山区城市面前:乡村活力从何而来?东源的回答之一是:为创客筑巢,为梦想开路。

东源县深刻把握“百千万工程”机遇,积极借鉴浙江“千万工程”在乡村建设与运营中的先进经验,创新打造糖巢创客社区,坚持以运营思维发展社区,以时尚休闲、创客潮玩、创意文化为定位,以引流乡村创客创业、就业为引擎,努力为乡村运营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2023年12月,“锚定百千万 奔赴2024”东源县“梦启糖巢”项目暨乡村创客创业大赛正式启动,标志着河源首个乡村创客社区落地东源。这不仅是空间上的开辟,更是一种理念的宣告——乡村需要年轻人,而年轻人需要一个能承载梦想的舞台。

有了舞台,更需视野与方向。

今年1月1日,在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指导下,“创享乡村·筑梦东江”首届农创客乡村运营交流大会接续举行,百余名农创客与专家学者齐聚东源。

广东“百千万工程”智库专家、浙江省之江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顾益康为当地把脉开方:“东源创客应善用‘四化’技术——信息化、绿色化、生物化、数字化,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乡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休闲创意新高地。”

理念落地,需要坚实的物理空间作为支撑。 糖巢创客社区选址于仙塘镇红光村(原仙塘镇政府旧址),这本身颇具象征意义——曾经的行政中心,如今转型为创新策源地。依东江而建,占地12万平方米,这里既有天然的生态底色,也承载着厚重的乡土记忆。

从破旧立新到精耕细作,糖巢的蝶变悄然发生。 两年来,社区围绕八大业态系统布局,培育创客约300名,引进创新项目19个,提供就业岗位170个,预计年带动旅游消费收入3000万元。

如今,乡村变创业热土,唤醒了沉睡的山水,汇聚了四海的才智,成就了青春的梦想。这正是糖巢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的使命——仅要吸引人回来,更要让回来的人找到值得奋斗的未来。

赋 能

广东首个“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揭牌

乡村创客社区初成,如何进一步为创客赋能?

2025年7月,东源县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携手,在糖巢创客社区揭牌广东首个“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这是广东省委农办、广东省委宣传部《“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后,广东省成立的首个“媒体+”乡村创客工作室。

该工作室旨在联合南方报业、羊城晚报两大省级媒体,依托东源县糖巢创客社区物理空间,打造“媒体+智库+产业”三位一体融合平台,通过农产品IP孵化、全域传播联动、人才培训反哺三大路径,构建“创意孵化-传播赋能-销售转化”闭环,形成可复制的“东源模式”。

这一平台所扎根的糖巢创客社区,本身已是一片蓬勃生长的创新沃土。

坐落在东江江畔,占地约12万平方米的社区内,已规划建设包括创客中心、榕树下咖啡馆、河BA篮球俱乐部、思源集市等在内的20个特色单体空间,围绕8大业态形成了复合生态,展现出较强的集聚效应。

“媒体+”的注入,为这片沃土接上了传播的“天线”与市场的“云端”。 工作室将通过构建“媒体+创客”双驱孵化体系、实施全域传播联动工程、推进人才培育与智库赋能等重点任务,系统提升东源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能力,探索媒介化时代的创新路径。

在此蓝图中,糖巢的“试验田”正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探索的价值,在于推动乡村创客生态实现从“点上出彩”到“面上成景”的跨越。

定标

国内首个地方标准正式启用

当“媒体+”为创客社区注入新动能,糖巢的探索也迎来了更深层次的命题:如何将一地之实践,升华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论?

2025年7月,《乡村创客社区要素建设指南》地方标准发布会暨“标准引领·创客兴乡”乡村振兴人才交流会在东源糖巢创客社区举行。《乡村创客社区要素建设指南》由此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个围绕“乡村创客社区”建设的地方标准,意味着东源探索的乡村创客模式转换为规范化的实践指南。

填补空白的动力,源于现实的迫切需求。东源县新时代和美乡村研究院院长林荣斌坦言:“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但许多创客社区因缺乏统一标准,陷入资源分散、运营低效的困境。”

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是这一标准文件起草单位之一。“这是国内首个围绕‘乡村创客社区’建设的地方标准,具有一定的标杆价值。”该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王科介绍,“通过权威标准平台检索,没有发现‘乡村创客社区’建设方面的建设标准。”

从糖巢社区的实践中,一幅清晰的乡村振兴路径图已然浮现。林荣斌认为,东源糖巢创客社区的探索,是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广东的一次实践,本质上是一场为乡村振兴构建“自我造血”的创新实践。重点聚焦产业与人才这两个方面,通过机制创新,统筹探索解决产业发展与人才建设问题,最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河源乃至更广大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一场始于河源东源的试验,如今正以标准的形式,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当“无处不可创,处处皆有客”从口号变为现实,糖巢创客社区以其从实践到标准的跃迁,探索一个可推广复制的“东源方案”。

策划:张松新 魏金锋

撰文:魏金锋 郭雨欢

通讯员 陈振敏 蓝天明 张小建 王珊珊

编辑 张茵 张会玲
校对 黄买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