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实展示有机融合,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南方杂志  2025-11-05 10:29

面对全球数字化浪潮汹涌而至,以数智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着文化遗产的呈现与传播方式

文|张啸(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文化遗产展示传播赋予了更深远的战略内涵和时代重任。

面对全球数字化浪潮汹涌而至,以数智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着文化遗产的呈现与传播方式。文博数智化展示不再只是传统实体展览的补充,而是与其深度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数实有机融合展示的重要形态。尤其在以新质生产力驱动文化数字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怎样以技术创新为支点,激活海量文化数据要素,并与实体文物的深厚内涵有机融合,打造更具传播力感染力的智慧化展览新模式,实现我国文化遗产传播力的战略跃升,成为新征程上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数实有机融合:活化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两个结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数智融合的新时代,讲述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不仅要保持其文化根脉,更要通过数智化展示与实体展览相融合,契合当代社会需求,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

“讲故事”包括故事内容和话语表达。文化遗产的数实有机融合展示,是指数智技术与文化遗产展示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通过将现代数字技术,如虚拟/增强/混合现实、大数据、AI、3D扫描等,用于文化遗产的修复、展示和传播,使文物实体能以数字化再现并具有较强的互动体验感。

以活化方式把中华传统文化故事讲好,需从故事内容、故事形态、话语表达等方面着手,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构建有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并用当代社会易于接受理解的话语讲述。文化遗产展览是通过对过去的物证进行选择、阐释和呈现,从而构建一种连贯的、有说服力的叙事。首先,展览所选择的故事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第二,故事形态是内容展示结构的建构。第三,叙事策略的运用与呈现即如何讲故事,使叙事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活化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是一项在深挖文化根脉的内容基础上,运用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中国话语进行讲述,使古老文明焕发新生,让更多人易于接受,实现战略性传播跃升的系统工程。

因此,如何以数实融合创新展览的故事内容、故事形态、话语表达,是按“内容—结构—表达”的叙事顺序,解决活化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的关键问题。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三方面分别深入分析如何实现数实有机融合的路径。

故事内容:数实相济,拓展知识来源

展览的故事内容主要指其知识内容,是展览最核心的基础组成部分。文物数字化是构建知识内容的关键,通过铸牢数字内容底座,实现实体文物向数而生的战略性一步。基于文物数据又可以拓展新的知识内容,从而实现数字技术与实体文物展览的相互支持来拓展知识内容来源,实现数实相济,活化知识内容来源。

文物数字化能够保存其本身的细节,拓展研究和展示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多项政策法规,明确鼓励加强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2021年全国已有超过10万件重要文物完成了三维扫描和数字化建模;至2022年,我国已建成多个国家级文物数字化资源库,包括中国文物信息数据库和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等。数字化为文物实体赋予新的生命,为以智能化技术探寻深藏于文物内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文物数字化信息,揭示隐匿其中的文化和历史新知识,从而为构建更全面准确的知识体系提供支撑。例如利用数字人文的大数据分析与知识图谱等,在海量的文物、典籍、史料之间建立深层关联,从而发现过去难以察觉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密码。如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通过对董其昌画作与书信等文物内容的数据关联分析,可视化展示其生平、交游与创作,为文博故事讲述提供了更宏大完整的知识背景。

故事形态:以互动、沉浸与融合构建内容 

故事的形态是其内容被构建和组织的形式,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决定了故事的骨架结构和呈现样貌。展览的故事形态包括时空架构、编排结构、叙事角度等。故事形态决定了展览叙事的深度和感染力。数实融合为讲述文化故事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第一,时空架构从物理现实到多维历史场景延展。在时间维度上,数实融合赋予了穿梭古今叙事的自由。在空间维度上,数字技术构建起超越物理限制的超链接,使展览现场成为连接广阔历史地理空间的枢纽。如“南越王宫博物馆展示利用项目”利用混合现实技术,在展区的曲流石渠遗址现场展示已消失的南越王宫景观。展览链接历史地理空间,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有机叠合。

第二,编排结构趋于模块化和超链接。基于实体展览“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的线性结构,数智化展示借助知识图谱在文物、人物、事件、科学与技术知识模块之间建立网状关联,并通过AI交互、智慧导览等使观众可根据兴趣自由选择探索展览的路径。如山西文物数字博物馆通过云计算平台整合分散的数字资源,依托AI算法实现文物信息的智能匹配与个性化推荐。

第三,叙事角度入景在场。将观众从旁观者视角引入历史叙事之中,让文物以第一人称开口说话,或让观众在剧中扮演角色。首先,文物拟人化为故事讲述者,亲口诉说自己的前世今生,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情感距离。如新华网推出短视频《如果文物会说话》,让各种文物直接与观众谈天论地聊历史。其次,让观众成为历史的剧中人,以自己的主观视角经历故事。如济南市文旅局的《破译千年密码》沉浸式文物揭秘活动,在互动游戏中让游客化身为历史侦探,利用增强现实和AI主动探寻历史。

时空架构的延展、编排结构的重组与叙事角度的转换,将观众从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构建者,最终指向一种活的文化传播新生态。

话语表达:用交互体验重塑讲述方式

话语表达作为故事的讲述方式,其内涵涵盖了三个维度:决定传播广度与深度的媒体传播,构建叙事逻辑内在语法的表达范式,以及确立主客体互动关系的沟通模式。当下,数智技术正从这三个层面驱动展览话语表达向融合、沉浸与互动演进。

第一,以跨媒体融合构建协同叙事体系。展览将线上线下、虚拟现实解构为具备不同叙事功能的模块,并围绕故事核心重新整合。线上展激发观众期待,铺垫叙事背景;线下展引爆情感,深化体验的核心场域;社群互动衍生新内容。如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系列,提取文物、典籍、遗址的核心文化元素,打造出“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展示平台以及“故宫博物院”小程序、“每日故宫”等,融合多种媒体立体化讲述故宫文化故事。

第二,多模态沉浸式体验表达内容。将实体展品与虚拟现实、全息投影、三维声场等技术结合起来,构建出高度仿真的历史场景,使文物展示讲解升级为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如殷墟博物馆利用裸眼3D技术,在文物展柜上通过透明LED屏与数字虚拟演示结合,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其形制与用途。

第三,互动参与。基于实体展品的知识传递,数智技术通过互动吸引观众参与展示共创。例如“数智编钟沉浸式虚拟演奏教学平台”以3D建模虚拟曾侯乙编钟,并融合动作捕捉与力反馈体感技术,使观众在参照编钟实物的同时,能够亲身体验和学习演奏,从知识的接收者转变为文化的实践者。

数实有机融合是面向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系统性重塑。它以数据要素为驱动,由内而外革新了文化遗产的叙事体系。内容、形态与话语的协同变革,共同构筑数实共生、持续生长的文化遗产传播状态。这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项目“智慧博物馆展览分众增效阐释设计机制研究——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项目编号:GD24CYS27)阶段性成果]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理论频道


编辑 李育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