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庆坊:绣花功夫精雕城市肌理,宜居宜游重塑历史街区

作者 郎慧 2025-10-24 19:42

今年夏天,“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经典画面重现荔枝湾,永庆坊也因而吸引了更多人慕名打卡。荔枝湾水清岸绿,清澈的水网交错编织着西关的水脉、城脉、商脉,广州旧城肌理随之舒展、蔓延开来。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标杆项目“产地”,广州市荔湾区锚定“老城市新活力”核心目标,以“绣花”功夫持续深耕人居环境,以文化为魂激活文旅融合动能。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重生,到老旧小区的品质蝶变;从非遗IP的创新出圈,到文旅消费的场景升级,这片承载岭南文化根脉的土地,正以“宜居”“宜游”双轮驱动,书写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新篇章。

历经近十年改造,永庆坊精雕细琢城市肌理,让市井烟火与时尚活力共塑历史文化街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越来越密集的城市里,它十年如一日持续践行减量发展,用舒适的尺度重新定义城市生活。

现代化的广州不仅是一座越长越“高”的大都会,也是一座底蕴深沉的历史文化名城。一路走来,永庆坊,以它的经典魅力与时代活力,完整诠释了老广州与新广州,让新与老不再矛盾,共同放射出交相辉映的人文光芒。

“新材旧貌”打造岭南宜居城市

最后一块滨水地段,是永庆坊的最后一方拼图。如今,这里放弃了重投资的酒店建设,转而精心打造出一片环境优美的市民广场。荔枝湾畔龙舟造型的座椅,飞燕落檐造型的广场地砖,精心移植并呵护的荔枝树,匠心独运地在街区的各个角落呈现着岭南风情,将“最广州”的景观展现在市民游客面前。

永庆坊滨水地块城市小广场。受访者 供图

永庆坊滨水地块城市小广场。受访者 供图

摒弃了过去“重建设、轻治理”的传统模式,荔湾区深刻学习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创新城市建设运营治理理念、模式、手段。通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老旧小区微改造、城中村综合治理“三箭齐发”,持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人居环境既有“颜值”更有“温度”。

逢庆大街民居。受访者 供图

逢庆大街民居。受访者 供图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凭借“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的实践经验,成功入选住建部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成为全国历史街区更新的“荔湾样板”。

走进逢庆大街,曾经杂乱的“三线”被规整地“藏”入麻石路下,外露线路也“躲进”崭新的线槽;室外的电箱整齐收纳于护栏之内,屋檐下新增与街巷风格相融的坚固雨棚;商户招牌既保留特色又契合习惯风情——细微之处的改变,正是荔湾历史街区改造成果的生动缩影。

聚焦老旧小区微改造,荔湾区紧盯群众急难愁盼,将便民服务、治安、卫生等领域纳入恩宁路改造范围。针对部分老旧居民楼因地理环境与历史遗留问题无法使用天然气的情况,推动燃气管道入户,圆了居民“用上清洁能源”的心愿。

永庆坊滨水地块活化项目。受访者 供图

永庆坊滨水地块活化项目。受访者 供图

广州市荔湾区住房建设和园林局二级调研员江伟辉介绍,永庆坊以及其所在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不仅在景区方面逐步完善,周边人居环境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人居提升工程与景区大环境保持风貌一致性,在改善的同时,注重保持城市老肌理,但不执着于旧材料,而是选用当前适宜的新材料,努力解决老房渗水、风化等问题,运用“新材旧貌”的施工方法使老建筑更舒适宜居。

恩宁路周边民居。受访者 供图

恩宁路周边民居。受访者 供图

如今,永庆坊二期改造加速推进,骑楼段、示范段、滨河段、粤博西段、粤博东段、金声段6个片区已建成开放,面积更拓展到一期的10倍。江伟辉介绍,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领域,荔湾区已累计投入15.6亿元,完成约47万平方米改造,惠及超15万群众。

“我们始终坚持以‘修旧如旧’为核心,坚持利用现代化技术,让历史街区‘还原’升级,不仅保留了历史街区原有的风貌,让老街坊们能在崭新的街巷中看到老西关,更从生活需求出发,解决了老旧街巷房屋破败、潮湿等问题,让改造更贴近人民生活所需。”江伟辉说。

文旅+百业:推动文化价值转化经济价值

为进一步打造全域化文旅体验,荔湾区通过在永庆坊、沙面、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引入网红书店、精品咖啡店、剧院等新兴业态,让传统地标变身“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出“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线路,串联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东省非遗馆)、永庆坊、荔枝湾涌、粤剧艺术博物馆、沙面等核心景点,获文旅部推荐,策划“广州西关匠韵——荔湾非遗深度体验之旅”,入选全省30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之一,游客可亲手体验广绣、广彩技艺,感受“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的饮食文化魅力。

“文旅+”的深度融合,正为荔湾释放“旅游兴、百业旺”的综合带动效应。今年国庆假期,荔湾各主要景点接待游客达288.88万人次,同比增长13.78%,永庆坊接待游客87.38万人次,较2018年的4.8万人次实现跨越式增长。

永庆坊街边小店犹如城市街区的“益生菌” 。受访者 供图

永庆坊街边小店犹如城市街区的“益生菌” 。受访者 供图

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楠介绍,如今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不仅有粤剧迷与老街坊,更有身着汉服的年轻群体驻足赏曲,正成为广州城市场景游的经典。永庆坊内文化展览、品牌快闪活动丰富,市民游客从“走马观花打卡”转向“深度停留体验”。

在“文旅+文创”领域,荔湾区打造“荔湾礼物”旗舰店,围绕匠心非遗、荔韵景趣、西关风俗推出系列文创产品,让游客将“荔湾记忆”带回家;在“文旅+餐饮”领域,连续举办多届“永不落幕的美食文化节”,推出西关美食旅游精品线路,双皮奶、艇仔粥、虾饺等西关美食成为“舌尖上的文旅IP”;在“文旅+时尚”领域,指导成立广州市湾区时尚行业协会,在上下九步行街举办湾区时尚文化艺术秀,将广绣、香云纱等岭南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展现“传统与时尚共生”的城市气质。

从人居环境的“精细绣花”到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荔湾区正以全方位的品质升级,让“老城市”持续焕发“新活力”。未来,荔湾将继续深化“宜业”“宜居”“宜乐”“宜游”协同发展,以文化为魂、以治理为基,为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荔湾力量”。

全域人文城市,文商旅创居深度融合

作为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荔湾区文化资源禀赋深厚。全区现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永庆坊)、省级旅游休闲街区2个(永庆坊、沙面街)、A级景区3个(陈家祠、西关永庆坊、沙面西堤)、历史文化街区14片(占广州半数以上)、不可移动文物240处308个、非遗项目92项,“中华老字号”企业8家,3366个旅游资源点遍布辖区,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12月,荔湾区联合佛山市南海区、禅城区成功入选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单位,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批入选全国示范区名单的项目。2025年8月,以荔枝湾涌、恩宁路骑楼、西关大屋为核心,串联陈家祠砖雕、上下九风情与泮塘民俗的“荔湾胜境”成功入选2025年“羊城八景”,成为广州文旅新名片。

荔湾的文旅名片越来越多,遍布区域的新老景点正在串珠成链,让这片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逐步走向全域人文城市“样板”。近年来,荔湾区精心编织多条人文深度游线路。

永庆坊历史建筑活化项目。受访者 供图

永庆坊历史建筑活化项目。受访者 供图

在水上,以荔枝湾涌为纽带,串联起永庆坊与荔枝湾片区,精心打造了广州首条“水上非遗游径”,让市民和游客能够乘船领略独特的岭南水乡风情与非遗文化;在陆路,积极联动新穗巴士、广州公交集团,共同推出了荔湾文旅巴士,开通了“千年西关精华线”和“西关风情线”等主题线路。这一举措有效打破了两个片区之间的物理隔阂,实现了“一票畅游西关”的便捷体验。

马楠介绍,不仅是人文景观,同时,荔湾创新系列品牌活动,将岭南文化氛围在全区烘托、传播,形成了全域文商旅创居深度融合。通过大力推动“三宝路”(多宝路、宝源路、宝华路)街区改造和活化,旨在通过这几条位于两大景区之间的交通廊道,将永庆坊和荔枝湾在空间与功能上无缝衔接,形成一个连续的、富有西关风情的文旅有机整体。

依托“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活动品牌,荔湾区结合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打造特色文化活动,“三月三北帝诞”巡游3天吸引超158万人次,“五月五龙船鼓”活动期间荔枝湾景区及周边迎客近27万人次……要产生好的文化旅游产品,归纳其中,荔湾有十六字的“口诀”,分别为:深度挖掘、场景活化、跨界融合、全域旅游。

为此,荔湾积极打破地域界限,打造全省首个非遗城际品牌“广佛非遗周”,推动广佛两地非遗资源联动,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

坚持赋予在地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荔湾区加速文创和旅游休闲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契合,助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推动广州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南方+记者 郎慧

通讯员 荔宣

编辑 叶颖诗
校对 居伟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