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乃华:推动广东制造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与品牌优势跃迁

走进广东造 2025-11-07 08:22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正迎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机遇期。面向“十五五”,广东如何以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为主线,推动“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如何通过区域协同与制度创新,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顾乃华接受南方日报、南方+采访时表示,广东的优势在于强大的“应用牵引+制造支撑”能力。立足这一基础,必须坚持“创新引领、集群发展、湾区协同”的路径,不仅要抢占新兴产业赛道,更要掌握产业发展的“游戏规则”,推动制造业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和品牌优势跃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制造+服务”推动价值链升级

南方日报、南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面向“十五五”,广东如何进一步突出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顾乃华:实体经济是立省之本,制造业是压舱石。但今天的制造业竞争,早已不是简单的“谁产量大”,而是“谁更智能、更绿色、更服务化”。广东必须跳出传统路径依赖,聚焦三大方向实现跃迁。

智能制造要从“单点示范”走向“全链协同”。当前不少企业已完成数字化改造,但挑战在于产业链整体升级。建议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支持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平台,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据贯通,形成“链主带动、全链升级”的格局。

绿色制造要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一方面,推动陶瓷、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实施绿色技改,推广节能装备、优化能源结构;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光伏装备等绿色新兴产业。更重要的是,建立覆盖设计、生产、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体系,让绿色成为广东制造的新标识。

服务型制造是提升附加值的关键抓手。未来的竞争是“产品+服务”的综合能力比拼。鼓励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发展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远程运维等新模式。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远程监测与故障预警,不仅能提升客户黏性,还能创造持续的服务收入流。这种“制造+服务”的融合,正是价值链升级的核心所在。

南方日报、南方+: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粤港澳大湾区有何优势?

顾乃华: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在于“一国两制”下形成的制度多样性、功能互补性与开放协同性,这在全球极为稀缺。具体来说,大湾区已构建“香港研发+内地转化、澳门特色+湾区制造、国际规则+本土应用”的协同模式。

香港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具备原始创新优势,澳门在中医药、微电子等方向有特色积累,珠三角九市则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强大工程化能力,推动前沿技术快速产业化。

前海、横琴、南沙、河套等合作平台正成为制度创新试验田,通过科研资金跨境拨付、港澳人才个税优惠、职业资格互认等政策,有效破除创新要素流动壁垒。广深佛惠莞中联合打造智能网联汽车集群,广佛惠共建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集群,正是跨区域协同、科技产业深度融合的典范。

大湾区的真正优势,不在单点突破,而在各展所长、协同发力所形成的系统性势能,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了最佳土壤。

打造大湾区“应用场景发布厅”

南方日报、南方+:面向“十五五”,广东应如何布局前沿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顾乃华:新兴产业的竞争,本质是创新生态的竞争。广东的优势在于“应用牵引+制造支撑”,但短板在于源头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必须坚持“创新引领、集群发展、湾区协同”,既要抢占赛道,更要掌握“游戏规则”。

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应聚焦“具身智能”这一突破口,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服务机器人等融合型产品。依托大湾区强大的机电制造能力和丰富场景,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场景验证”的闭环生态。建议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联合建设大模型训练中心和AI开放平台,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门槛。

在生物制造方面,可发挥香港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国际认证方面的优势,结合广州、深圳在生物试剂、医疗器械制造的产业基础,打造“香港研发设计+珠三角生产转化”的协同模式。

在低空经济领域,最紧迫的是构建“政策—基建—应用”一体化生态,加快飞行管理改革,完善起降网络,拓展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空中旅游等多元场景。建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低空应用场景发布厅”,促进供需对接,形成“制造+运营+服务”完整链条。

南方日报、南方+:要实现这些突破,离不开“从0到1”的原始创新。广东应如何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并深化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上的合作?

顾乃华:真正的竞争力来自源头。广东必须补齐基础研究短板,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一体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一方面,要强化基础研究布局,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等领域设立重大专项,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改革科研资助方式,对原创性研究实行“长周期支持”和经费“包干制”,让科研人员安心坐“冷板凳”。

另一方面,要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中试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推广技术经理人制度,培育专业化队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交易机制,探索建立区域联动维权网络。

在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方面,一是共建共享创新平台,推动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粤设分支;二是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扩大科研资金使用范围;三是建设科技金融生态,引导港澳资本通过QFLP等渠道投资初创企业,形成“融资—孵化—上市”全周期支持链。

向质量优势、品牌优势转型

南方日报、南方+:对于规模庞大的传统产业,广东应如何推动其向价值链高端跃迁?

顾乃华:广东传统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摆脱对规模扩张的依赖,加快向质量与品牌优势转型。

首先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全过程。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打通全链条数字化协同,破解效率瓶颈与创新短板。

同时,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推广“平台+生态”模式,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发展柔性生产和数字化定制,提升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响应能力。

广东还需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升级。实施产业绿色化改造,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体系,重点推广应用无水染色、清洁能源替代和资源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装备,推动制造业从生产端到产品端的全链条低碳转型,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新优势。

此外,应深度植入工业设计,在家电、家具、纺织服装等领域挖掘岭南文化元素,提升产品的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加快构建“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双轮驱动体系,引导产业从“代工制造”迈向“品牌创造”,全面提升广东制造的质量水平、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

南方日报、南方+:产业发展与人才支撑密不可分,您认为广东应如何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顾乃华:人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当前广东面临产学研融合不足、成果转化效率偏低、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等挑战,亟须打破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壁垒,构建协同联动的“三位一体”机制。

一方面,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开发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搭建专业化平台,提供技术评估、知识产权、投融资等全链条支持,推广技术经理人制度,提升转化效能。

另一方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强化安居、子女教育、医疗等保障;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倾向。深化粤港澳人才合作,推进职业资格互认,支持港澳青年来粤创业,加快打造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

采写:南方+记者 昌道励

设计:刘子葵

编辑 张茵 周煦钊
校对 胡柔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