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伴飞”为什么火了?

南方探针 2025-10-29 19:59
00:59

“大雁伴飞”为什么火了?

这些天,多个“大雁伴飞”的视频突然在网上大火,各地争先恐后推出自己的“大雁伴飞”项目,让广大网友直呼“太治愈了”。有专家认为,这是文旅业一个现象级创新。

东湖大雁伴飞引爆网络。

东湖大雁伴飞引爆网络。

几天前,一名男子站在船头,快艇行驶中,数十只大雁在他头顶伴飞的视频立即引发国内外网友的关注,大家惊呼这一刻“仙侠感拉满”,他是“最拉风的男人”。

随后人们发现,宁夏石嘴山沙湖景区、黑龙江伊春铁力八仙湖景区、山东临沂压油沟风景区、江苏盐城大纵湖景区等地也有“大雁伴飞”项目,有的早就火了,参与的游客可近距离甚至触摸大雁,体验“与雁齐飞”。

桃源湖景区雁舞冰雪。

桃源湖景区雁舞冰雪。

“雁舞冰雪”成黑龙江现象级旅游IP

当北国寒风渐起、雁阵南徙之际,黑龙江省铁力市桃源湖景区却逆势而为,选择让一群训练有素的大雁留守这片冰雪覆盖的土地,在凛冬中振翅飞翔,演绎一场“雁舞冰雪”的生态奇观。

这一突破季节边界的创新实践,正为当地冰雪旅游开辟全新路径。

伊春铁力在冰雪上做文章。

伊春铁力在冰雪上做文章。

今年夏季,桃源湖景区推出的“大雁伴飞”项目在短视频平台引发广泛关注。

雁群与快艇齐飞的生动画面,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累计播放量突破千万,成为今夏黑龙江现象级旅游IP之一。据景区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带动景区在旅游旺季接待游客达12.6万人次,同比增长215%,创历史新高。这一“生态+体验”模式的探索,不仅显著拉动地方旅游经济,更成功塑造出铁力独特的文旅标识。

大雁飞得快所以要用快艇。

大雁飞得快所以要用快艇。

眼下,桃源湖逐渐冰封,夏季的“人雁共舞”暂告一段落,但铁力市的冰雪旅游创新并未止步。景区已启动系统化的“冬雁养护计划”,从营养配给、栖息环境到健康监测,实施全方位保障,确保雁群安全过冬。

路晓博正在升级改造雁群越冬场所。

路晓博正在升级改造雁群越冬场所。

“湖面结冰导致快艇无法航行,大雁伴飞表演只能暂停。”桃源湖景区驯雁师路晓博告诉记者,“我们正通过专业膳食调配与羽毛养护,增强雁群的抗寒能力。”

他特别说明,大雁南迁并非畏惧寒冷,而是由于冰封后无法获取食物。“只要提供充足补给与安全的栖息环境,它们便能安心留下越冬。”路晓博说。

大雁伴飞给景区带来巨大人流量。

大雁伴飞给景区带来巨大人流量。

路晓博透露,团队正在升级改造雁群越冬场所,加厚稻糠垫料,全面提升保暖条件。他表示:“若条件成熟,今冬计划尝试让大雁跟随三角翼飞行器进行表演,为游客呈现‘雪原观雁’的全新体验。”

为什么“大雁伴飞”能引发广泛追捧?

宁夏沙湖的大雁伴飞。

宁夏沙湖的大雁伴飞。

多名文旅研究专家告诉记者,“大雁伴飞”现象其实在不少有湿地、湖泊和候鸟栖息地的景区都有出现,有些是自然形成,有些则已成为旅游体验项目。这个现象的火爆是多种情感和心理因素叠加的结果:

1. “治愈感”与情感共鸣:打破隔阂的亲密接触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存在着一条无形的“安全距离”。我们习惯于隔着屏幕、笼子或遥远的距离观察它们。“大雁伴飞”视频最直接冲击人心的,是打破了这种隔阂。这些本该“怕人”的野生生命,竟然如此亲近地与人互动,形成一种和谐的伴飞关系。

这种“不期而遇的亲密”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和情感上的温暖。视频中大雁奋力扇动翅膀、紧紧跟随的姿态,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纯粹。这种简单、直接的快乐,对于被复杂社会关系和压力所困扰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极佳的精神按摩和情感疗愈。

2. 困境中的精神寄托与对“诗意栖居”的向往

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内卷和焦虑的“困难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更需要滋养和寄托。大雁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姿态,是“自由”最直观的意象。当人们感到被生活所“困”时,看到这样的画面,会将自己代入其中,获得一种代偿性的心理释放。

视频构建了一个理想化的图景——人与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没有伤害,只有陪伴。这恰恰回应了现实中人们对冲突、对立和环境问题的担忧,提供了一个短暂的精神乌托邦。它象征着一种我们内心渴望的、更简单、更美好的世界。

3. 传统美学意境的当代化呈现

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是这种现象能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引起强烈共鸣的深层原因。它完美地复现并激活了中国人血脉里的古典审美基因。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名句,描绘的正是水鸟在秋水长天下飞翔的绝美意境。“大雁伴飞”的场景,几乎是这句诗在当代的动态视频版。它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可感知的现实。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大雁伴飞,船行水上,雁随船舞,这正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直观外化。它满足了中国人对理想生活图景的终极想象。传统的山水画中,常常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元素,并点缀以飞鸟,增加画面的生机。“大雁伴飞”的视频,恰恰构成了一幅动态的山水花鸟画卷,唤醒了我们对于古典美的集体无意识。

总而言之,“大雁伴飞”现象的火爆,是一次“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共振。从内容本身,它提供了极致的治愈感和视觉奇观。从社会心理层,它回应了人们在压力时代对自由、和谐与寄托的渴望。从文化深层,它成功激活并具象化了沉淀于我们文化血脉中的传统美学意境。

(部分内容由铁力融媒体记者提供)

采写/拍摄:南方+记者 项仙君

剪辑:南方+记者 王越莹

编辑 魏伯航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