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本届全运会最“出圈”的IP顶流?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与“乐融融”当仁不让。
开幕式上,“喜洋洋”“乐融融”成为全场“显眼包”:旋转、跳跃、贴贴、蘑菇蹲、歪头杀……萌态十足的一举一动,让两只小海豚迅速成为“国民萌宠”。比赛场上,会起飞、会倒立、会街舞的两只吉祥物,更在网友中喜提“史上最E吉祥物”的美名。

十五运会男篮成年组现场,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表演倒立“绝活”。南方+记者 龚名扬 摄
“喜洋洋”“乐融融”网络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突破5亿,一跃成为大湾区年度顶流IP。线上的人气也引爆了线下的消费热度。“生肖盲盒”“吹泡泡玩偶”“三国醒狮盲盒”等各类爆款接连出现“断货潮”。截至11月15日,十五运会特许商品销售额已达6.8亿元。
“一豚难求”引爆消费热潮
19日早上9点,广州正佳广场十五运会官方特许商品旗舰店尚未开业,门前已排起百米人龙。尽管气温还不到20度,市民的“扫货”热情丝毫不减,只为碰碰手气,买到每天限量300份“三国醒狮盲盒”。
据了解,十五运会已累计审批通过涵盖20个大类、2800多款特许产品,数量与品类均达历届之最。特许商品市场货值总额也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据预测,本届全运会全品类潮玩产品总产量有望突破100万只。
“大湾区居民消费力强、文化认同度高,对创意、品质与个性兼具的文化产品需求旺盛。”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明充认为,吉祥物的消费热潮绝非偶然,正在揭示出大湾区文化市场的巨大潜力。
从“流量”到“留量”,也离不开周边产品的设计巧思。哈一代玩具营销中心总监黄媚认为,“文化自信+情感共鸣+实用需求”是Z世代消费群体的三重需求:“他们更愿意为‘有故事、有温度、可复用’的产品买单。”
会“吹泡泡”的“喜洋洋”,是本届全运会的明星产品。只要用手轻轻按捏,吉祥物就会吐出硅胶泡泡,造型萌趣十足。产品还搭载最新的紫外线变色技术:在阳光照射下,“喜洋洋”自动变身“乐融融”,符合白海豚运动后肤色变红的特征。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这些具有解压、疗愈情绪价值的产品,符合我们吉祥物的设计初衷。”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视觉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平云介绍,吉祥物设计之初,就已充分考虑到“二创”“三创”的更多可能,为文化元素表达预留足够空间。
“二创”与“首创”同样需要紧密联动。为研制首发版“喜洋洋”与“乐融融”毛绒玩具,从毛发的长短、身体的柔软度到头顶的“小水花”,刘平云团队与厂家经过千挑万选才找到合适的材质。
AI也给产品带来了“数字生命”。东莞康达玩具礼品有限公司在“喜洋洋”“乐融融”毛绒公仔里植入了AI机芯,为玩家提供更丰富的情感交流与知识探索功能。产品推出市面不久便迅速断货。
“我非常感激所有参与二创的网友和设计师。它们为吉祥物带来立体化的鲜活表现,既符合我们的基本策略、也为我们带来更多意外惊喜。”刘平云总结道。
“秀”出大湾区文创产业实力
十五运会吉祥物的“喜乐出圈”,不难让人联想到三年前北京冬奥会“一墩难求”的火爆场面。
从“冰墩墩”到“喜洋洋”“乐融融”,三年里,两大现象级吉祥物相继诞生,成为大湾区文创产业实力的最佳说明。

冰墩墩
身为原创团队核心成员,刘平云见证着吉祥物“进化史”的变迁:“‘冰墩墩’给我们带来许多成功经验。它的设计并不限于视觉形象本身,而是将文化、艺术、体育元素结合在一起,从而迅速催生出庞大的产品体系。”
吉祥物周边“爆款”频现,也让粤港澳大湾区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潮玩之都”东莞聚集了超过4000家玩具生产企业、近15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全球约四分之一动漫衍生品、中国近85%潮玩都在这里诞生;“玩具之都”汕头市澄海区玩具出口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玩具市场占有率达到六成。
“我们已形成从IP设计、智能制造到成品检测的全链条闭环。”黄媚认为,大湾区文创产业应充分发挥“三地互补、全链协同”的优势:“让香港的国际设计视野与IP运营能力、澳门的文旅融合经验,通过广东的高效产能快速落地。”
李明充表示,广东文创IP的连续成功,既是设计与传播方法论的胜利,更是产业生态与政策环境协同发力的体现。今年5月,广东推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87条“政策包”,标志“热带雨林式”文创产业生态正在大湾区成型。
“从‘制造高地’迈向‘文创源地’、从‘产品出海’走向‘IP出海’,粤港澳大湾区已完全具备打造现象级IP的生态与能力,也将在世界文创版图留下鲜明的印记。”他说。
随着十五运会圆满落幕,让“喜洋洋”与“乐融融”留下来,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网友的共同心声。“中华白海豚是粤港澳三地认知度非常高的文化符号,大家都更容易产生共鸣。”刘平云也对此乐见其成。他期待,“喜洋洋”“乐融融”可以升级为“大湾区吉祥物”,继续为人文湾区传播文化“活力”。
南方+记者 杨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