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茶青交易中心正式开业,标志着全市首个以“政府主导、茶协组织、强村公司运营”模式打造的茶青交易平台落地。
本次活动以“紫金蝉茶·蜜香万家”为主题,旨在龙窝镇推动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茶农增收、产业增效的关键一步。紫金县委书记黄春彭,以及市县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茶企茶农等300余人参加活动。
目前,龙窝镇茶青交易中心通过标准化交易、质量检测、价格公示三大功能,破解茶农卖茶难、茶企收茶贵的长期困局,为龙窝镇茶产业注入发展新动能。
破解产销困局
赋能蝉茶产业升级
“茶青交易中心是破解茶农卖茶难、茶企收茶难的关键抓手,通过统一标准、集中交易、公开议价,将推动茶产业从‘卖原料’向‘卖品牌’升级。”开业仪式上,紫金县副县长郑裕庭表示,紫金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9万亩,综合产值18.03亿元,茶青交易中心的运营将进一步打通产业链堵点,提升品牌溢价能力。
近年来,紫金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茶产业作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来抓,坚定不移走“生态立茶、质量兴茶、品牌强茶”的发展道路,凭借“蜜香浓郁、滋味醇厚”的独特风味,先后荣获“中国蝉茶之乡”“广东生态茶园区域品牌县”“广东生态茶创新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字号”“粤字号”称号,品牌价值突破35亿元,成功跻身广东三大茗茶之列,成为大湾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区域公共品牌之一。
龙窝镇党委书记陈广兴在致辞中介绍,龙窝镇茶叶种植面积3.55万亩,占全县42%,总产值5.25亿元,但存在品质参差不齐、交易零散等问题。此次茶青交易中心的正式投运,通过“政府主导、茶协组织、强村公司运营”机制,设置春茶、夏茶、禾黄茶三大交易节点,首次开市预计交易禾黄茶青3000斤,价格30—35元/斤。他表示,未来将依托交易中心探索“生产—供应—销售”全链条模式,带动33个村1500户5000余名农户持续增收。
龙窝镇茶叶协会会长马建君详细解读交易中心运营细节:前期免费提供场地,按公平秤交易量、检测次数收取服务费;茶农需提交种植亩数证明、农残检测报告等信息,由紫金县南龙发展建设有限公司负责日常运营;LED屏实时滚动茶青参考价,确保交易透明。他透露,目前已有100余户茶农、10余家茶企签约入驻,预计今天交易量突破3000斤。
茶旅融合新路径
蝉茶产业向“链”而行
龙窝镇以“紫金县东部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农业强镇(蝉茶小镇)”为目标,正积极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径。彭坊村成功获得“整村授信”1000万元支持茶园扩建。同时,该镇通过“企业+农户”模式,龙王绿、鹰峰山、双云峰等基地带动5000余名农户参与标准化种植,实现年均增收近6万元。
龙窝镇茶产业的转型实践,是紫金县蝉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茶青交易中心是紫金县完善茶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必将推动“散、乱、杂”向“优质优价、公平公正”的规范化转变,为茶企降本增效、茶农增收致富搭建起坚实桥梁。这既是落实《紫金蝉茶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具体举措,更是紫金向“百亿产业集群”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近年来,紫金县通过“品牌打造、科技赋能、引进项目、政策鼓励”多措并举,综合产值预计2025年底突破25亿元,较2020年增长80%。
目前,紫金县与刘仲华院士团队合作开展蜜香机理研究,已完成57个样品检测;与华南农业大学共建小绿叶蝉生态调控体系,新增3个五星生态茶园,占全市48.14%。通过“双云峰”“大造峰”等品牌在“中茶杯”“中绿杯”赛事中屡获殊荣,品牌曝光率达1300万次,吸引205家经销商签订意向合同。
然而,紫金茶产业仍面临销售渠道单一、品牌附加值待提升等挑战。为此,县里规划“线上直播+线下品鉴”融合场景,计划在重庆、深圳举办茶博会,拓展大湾区专柜网络;推进茶饮料、茶威士忌等衍生品研发,紫金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即将投产,年产值预计达4.5亿元。
未来,紫金县将重点推进紫金蝉茶生态茶园基地专项债项目,完善溯源系统建设,力争2025年SC认证茶企达30家;同时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部门对接,加快紫金蝉茶地理证明商标注册进程。紫金还通过“补改投”政策优化奖补方案,整合社会资本与国资平台,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文旅”全链条产业生态,让“蜜香万家”的紫金蝉茶真正走出大湾区、走向全国。
文字:张浩森 黄从高 甘建楼
图片:张浩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