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十五年的“微笑”

作者 张思毅 2025-11-16 10:49

“青春志呼应时代潮,这场双向奔赴的盛会,终成镌刻在岁月里的闪光记忆。”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期间,又一个结束志愿服务后的深夜,吴怡在朋友圈里有感而发。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18岁的吴怡作为颁奖礼仪志愿者,在开幕式上因被直播镜头捕捉到长达20多分钟的全程微笑走红网络,被网友们称为“亚运微笑姐”。15年后,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青年教师的她,又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志愿者负责人的身份,带领748名“小海豚”志愿者投身到本次盛会当中。

吴怡(中)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小海豚”志愿者们合影。

吴怡(中)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小海豚”志愿者们合影。

15年后,无数“小海豚”志愿者像当初的吴怡一样,面带笑容出现在十五运会的赛场及各个角落,用微笑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文明和温度,以及湾区青年的青春风采。

在她眼里,“微笑姐”已经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称,是“全民全运、同心同行”最生动的诠释。

吴怡说:“现在对志愿者的综合要求会更高,但我觉得无论何时,志愿者身上那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是不变的。”

从“微笑姐”到志愿者导师

“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潮澎湃的。”自吴怡开展十五运会志愿服务工作以来,她接受了许多次采访,几乎每次采访的开头,记者们都会提到她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的那次奇妙经历。

2010年11月12日,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上,本该在通道担任引导工作的她被导演组临时“点将”,担起引导时任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亲王的重任。吴怡牢记此前培训的礼仪要领,全程保持挺拔的身姿和得体的微笑。这一幕被镜头定格下来,成为亚运会开幕式上的一个闪光瞬间。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18岁的吴怡作为颁奖礼仪志愿者,在开幕式上因被直播镜头捕捉到长达20多分钟的全程微笑走红网络,被网友们称为“亚运微笑姐”。图源网络

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期间,18岁的吴怡作为颁奖礼仪志愿者,在开幕式上因被直播镜头捕捉到长达20多分钟的全程微笑走红网络,被网友们称为“亚运微笑姐”。图源网络

时隔15年,这次吴怡迎来了自己的“新赛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她带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748名“小海豚”参与到开幕式、水球、蹦床比赛以及抵离接待等志愿服务当中,还兼任十五运会水球、蹦床项目竞委会的志愿者主管。从志愿者遴选、培训,到赛时调度、岗位保障,每个环节都能看到吴怡忙碌的身影。

谈起这次身份的转变,吴怡也十分感慨:“如今大型赛事的志愿者服务对各方面的要求都更高了。例如在这次全运会中,我们需要服务外籍裁判,这对志愿者的语言能力以及对赛事本身的熟悉情况来说,都带来了新的考验。”

除了反复演练接待流程、熟悉场馆每个角落,吴怡还需要带着同学们打磨多语言服务能力。她介绍,作为十五运会唯一为竞赛项目提供语言翻译服务的高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志愿者的遴选、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例如服务水球赛事的志愿者,我们在培训的时候就会提前要求他们了解整个十五运会水球赛事的赛程。在测试赛时,我们还整理了水球项目专业术语中英对照手册,发给志愿者们,让大家熟读牢记,到服务正式比赛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吴怡还担任了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赛区的赛会志愿者培训讲师,负责教授礼仪课。值得一提的是,吴怡的双胞胎妹妹吴悦也是讲师之一,负责教授通识课。“我们也会经常沟通,怎么把我们以前在亚运会的服务经历,以及从事志愿服务的经验融入到课程中,让同学们能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她经常用自身经历告诉“小海豚”们保持微笑的重要性:“志愿者温暖的笑容、专业的服务就是城市最好的名片之一。只有你的笑容发自内心,被服务的对象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你的热情,而这些都会提升大家对这座城市的好感。”

与“志愿之城”一起成长

还在上高中时,吴怡和妹妹吴悦就积极参加学校的学生工作。一次校内募捐,成了吴怡志愿服务生涯的起点。

“我们当时牵头在校内募集到近1万元善款,买了很多米和油,组织了二三十个同学,大家一起去挨家挨户探访学校附近的孤寡老人。”那是吴怡第一次参与公益活动,当时还很懵懂的她,对志愿者的理解也很简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进入大学后,吴怡迎来了人生一个重要节点——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赛会志愿者。站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舞台上,她对志愿者这一身份有了新的理解:“志愿服务不只是完成任务,更是一座城市和青年群体形象的一扇展示窗口。”

吴怡吴悦姐妹参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服务。图源网络

吴怡吴悦姐妹参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志愿服务。图源网络

吴怡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社会管理专业,并在毕业后选择留校,负责青年学生工作。在日常工作中,她时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一个人的力量是比较渺小的,我更希望自己能够作为公益的媒介,带动更多的青年参与到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中。”

在志愿者沙龙活动中,吴怡常常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是邀请其他志愿者讲述他们的故事,让更多青年学生了解志愿者这一身份的深刻含义,以及从中能够获得的锻炼与成长。

吴怡这些年的志愿服务经历,也是广州志愿服务发展的一道缩影。广州是全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最早、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志愿服务领域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1987年,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电话;1996年,成立全国第一个按规范化标准建立的农村志愿者服务站;2010年,广州率先提出打造“志愿者之城”设想,成立全国第一家由政府主导兴办的志愿者学校;亚运会期间,又推出全国第一个志愿服务智慧型“云系统”——“志愿时”系统……

从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街道、公园广场、交通站点,开展关爱特殊群体、文化惠民活动,到如今为国内外重大赛事、会议提供多维度的志愿服务,这15年间,广州的志愿服务悄然升级,不断擦亮“志愿之城”的城市名片。

据统计,广州注册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数超2万个,全市共有500多万实名注册志愿者,平均每4个人就有1个志愿者。

“闪光”背后的“小海豚”

“我们都很喜欢‘小海豚’这个称呼,因为在大家印象中,小海豚是非常生动、可爱的形象,也象征着我们志愿者的热情好客。”吴怡说。

平日里,吴怡还会收集“小海豚”们的全运日记和志愿服务心得。同学们用朴实无华的笔触记录下自己在十五运会期间的真挚感受,其中不乏令吴怡感动的字句。而更令她动容的,是同学们在志愿者岗位上展现出的刻苦、奉献精神。

“为了确保开幕式志愿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经历了一次次彩排,从午后的烈日到夜幕的灯火,反复熟悉每一个环节,打磨每一个细节。每一次奔走与配合,都是青春最真切的律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2024级本科生陈志涛,担任十五运会开幕式看台志愿者。他在全运日记中写道:“我们不在舞台中央,却在无数闪光的背后,让秩序流畅、让热情延续。”

参与本届全运会的“小海豚”们大多是高校学生,其中不少人都是第一次参与大型赛事的志愿服务,报名的初衷往往也很单纯,有的是出于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有的则是希望能在志愿服务中锻炼自己,还有的是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十五运会这一全国盛事出一份力。

十五运会珠海赛区网球赛事志愿者在上岗前接受培训。姚志豪 摄

十五运会珠海赛区网球赛事志愿者在上岗前接受培训。姚志豪 摄

在云浮赛区的曲棍球赛场,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云浮校区软件技术专业2024级学生黄伊祥正和小伙伴们一起,紧张地收集、核对、派发比赛成绩,确保每项数据准确无误地传递到赛事的各个部门。“虽然有时任务比较紧张,但看到赛事顺利进行,运动员们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完成比赛,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黄伊祥说。

来自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孙铭桧是十五运会深港跨境马拉松赛的一名“小海豚”志愿者。马拉松比赛开赛时间早,“小海豚”们到位时,天刚蒙蒙亮,但孙铭桧和伙伴们依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每一项服务之中。孙铭桧还向南方日报记者分享了她在担任全运会马拉松测试赛志愿者时的一件趣事:“当时我在起终点负责拉冲刺带,比赛开始之前,我和小伙伴们轮流模拟了运动员们冲过终点的过程,还拍了视频发朋友圈。”

在赛场内外,“小海豚”们热情的微笑和暖心的服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青春风貌,成为十五运会上一道独特的流动风景线。作为过来人的吴怡,仿佛也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十五运会蹦床项目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与志愿者交换徽章并合影。

十五运会蹦床项目比赛结束后,运动员与志愿者交换徽章并合影。

“在蹦床项目的比赛结束后,很多运动员来跟我们志愿者交换徽章,大家都打开了话匣子。还有好几个运动员在社交媒体上发了跟我们志愿者的合照,写了‘感谢小海豚’。这既是对志愿者付出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吴怡笑着说。

从亚运会到十五运会,这一抹跨越15年的“微笑”,始终灿烂如初。

采写:南方+记者 张思毅

图片: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编辑 王瑾 陈梅玉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