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苗米“种”出好日子!南雄“社村”合作壮大集体经济

作者 叶志强;范永敬 2025-10-29 15:12

金秋时节,南雄大地稻浪翻滚、谷香四溢,全市28.47万亩晚稻陆续进入收割期。在南雄供销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上,多台收割机轰鸣穿梭,当地农民正抢抓晴好天气收割稻谷,确保颗粒归仓,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

南雄供销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水稻丰收。颜俭波摄

南雄供销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水稻丰收。颜俭波摄

“我们村从去年11月开始整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1720亩田这次带来27万元分红款!”而在今年1月韶关南雄市首届“社村”合作试点村分红仪式上,邓坊镇马战村党支部书记钟云红手捧红利,满溢笑意。

高标准农田的丰收和村民获得收益的生动场景,正是南雄市以“社村”合作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鲜活注脚。

2024年,南雄市入选全省12个“社村”合作试点县(市)。以“政府搭台、供销社穿线、村集体持股、市场化运作”为路径,当地将丝苗米产业打造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金色引擎。

首批6个试点村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462.54万元,同比增长73.5%,一粒“小丝苗米”撬动“大集体经济”的共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机制创新,拧成发展“一股劲”

试点启动之初,南雄市第一时间组建社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由市供销社牵头吸纳59个会员,实现丝苗米产业链上下游高效无缝对接。“传统村集体单打独斗,常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困境。供销社有资源、有渠道,却需要扎根基层的抓手。‘社村’合作就是要把双方优势牢牢‘焊’在一起。”南雄市供销社理事会主任邱万锋一语道破关键。

为破解“谁来干、怎么干”的难题,南雄创新构建“双平台”架构:一端是省供销龙头企业天禾公司+供销社+村集体成立的新型经营性主体“社村”公司,专人负责产业运营;另一端是市级非经营性主体南雄市万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村集体统一持股职能。

“社村”合作改革试点村分红。颜俭波摄

“社村”合作改革试点村分红。颜俭波摄

与此同时,当地建立与土地流转面积、社会化服务参与度挂钩的利益联结机制,打破村集体分红“平均主义”藩篱。2024年,6个试点村累计获分红94万余元;仅2025年以来,村集体和农户通过居间服务、劳务输出等渠道已增收311万元。

资源整合,唤醒田间“沉睡力”

在湖口镇承平村,曾经600余块高低错落、大小不一的碎片化田块,如今已连片成方、整齐划一。“以前田散得很,耕种全靠自己忙活。现在全程机械化作业,我平时就负责田间管理,轻松多了!”村民谢志明的感慨,道出了土地整合带来的实惠。

村民喜笑颜开。李思番摄

村民喜笑颜开。李思番摄

这背后,是南雄深化“三权”分置改革的创新实践。2024年,当地已建成5500亩连片供销高标准农田,水稻种植机械化率从50%跃升至95%,亩均增产100斤。

金融“活水”与“新农人”的加入,更让产业发展如虎添翼:“社村金米贷”等专项金融产品年化利率低至3%以下,中国农业银行南雄支行已提供3530万元专项信贷支持。2025年,当地通过“新农人合伙计划”遴选185名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与“社村”公司合作运营5个供销农场,为产业注入青春动能。

服务升级,装满群众“幸福袋”

在邓坊镇里源村的稻田上,“社村”公司工作人员正驾驶收割机进行水稻收割作业。“我昨天刚在小程序下的单,今天收割队就来了,一共收割了1300多斤稻谷,有1800多元,马上就拿到了现金,很高兴。”里源村丝苗米种植户廖庚荣对服务赞不绝口。

湖口镇承平村粮食生产示范点,数台收割机轮番作业。李思番摄

湖口镇承平村粮食生产示范点,数台收割机轮番作业。李思番摄

“我们整合25家优质社会化服务主体,配齐无人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专业设备,可满足15万亩农田作业需求,老百姓在平台下单之后,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派单处理。”“社村”公司总经理朱秋明介绍。今年9月底,省供销社推出“粤供销为农服务”小程序,为农户提供“订单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在南雄市得到积极反响。

这一切,都源于“163”经营管理模式的支撑。通过“流转土地、作物品种、社会化服务、订单收购、品牌打造、收益分配”六个统一,南雄确保丝苗米品质全程可控。去年,“社村”公司签订丝苗米订单1万亩;今年,计划将订单规模扩大至2.5万亩,让更多农户、村集体共享丝苗米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南雄“社村”合作试点的成功实践,为韶关市其他县(市、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目前该模式已在韶关7个县(市、区)成功复制推广。一粒小小的丝苗米,不仅撬动着村级集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稳步带领农民走向富裕。

南方+记者 叶志强 范永敬

通讯员 钟胜坤 李思番

编辑 杨韬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