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音”,与您准时相约。
一位认识很久的姐姐最近参加毕业20多年的同学聚会后说,像是参加了一群陌生人的聚会。
看到人想不起名字,听到名字记不起当年班上有没有这个人。
席间谈话内容离不开谁发了家、谁落魄了这类充斥着成功与落寞的话题。
一个晚上下来,她只感到一种莫名的疲惫,决定以后不再参加。
其实,很久没联系的人,没有必要再刻意联系了。
01
最近看到一篇帖子,一位网友婉拒了大学时期最好的朋友的婚礼邀请。因为太久没联系了。
她们曾经非常要好,毕业之后也会抽空去对方工作的城市见面。线下没有碰面的机会,就线上聊聊。
然而,提出见面,只有她过去找人的份,一旦邀请对方过来,便总有忙碌的理由。不找对方,对方也不会主动找她聊天。慢慢的,她们就不联系了。
就连对方的结婚消息,也是在朋友圈看到的。结婚请柬也是在婚礼前四天发过来的。即使后来对方解释是忙婚礼忙昏头了。
但她心里清楚,这段关系早已回不到以前的亲密无间。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候并不是地理上的远近,而是心理上的隔阂。
当生活轨迹逐渐分离,共同话题越来越少,已经意味着彼此不再是同路人。
一段时间不见后,只剩下心血来潮的怀念,和问工作发展情况,像老家的亲戚一样寒暄。
时间的力量悄无声息,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也重塑了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期待和需求。
关系的疏远不得不成为一种无声的常态。
生活的重心在不断变化,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接受关系的自然消亡。
或许这就是中年人的第一课,发现每段关系都有其生命周期,从陌生到熟悉,又从熟悉到陌生。
02
不得不承认,随着年纪的增长,交朋友的难度越来越高了。
年轻时只要在一个圈子里,有共同经历和共同爱好,就能维系一段关系的稳定。
进入社会有了工作,每天都是公司、家庭两点一线,很难和他人建立不聊工作话题、不设防的关系。
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的研究就表明,想要建立稳固的友谊,需要7个不同方面的经历重叠:
说同样的语言;在同一个地方长大;做着相似的职业;有共同的爱好;拥有相似的价值观;一样的幽默感;同样的品位。
换句话说,越能同频,关系越长久。
可这谈何容易。
中年以后,各有不易。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的重担,看似亲密无间的关系,实则早已被生活的琐碎填满。
到这个时候,勉力维系关系不仅会消耗自己的热情,也会让双方都感到疲惫不堪。
与其权衡投入与回报,期待他人的理解和帮助,不如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
说到底,成年人的孤独离不开冷暖自知、悲喜自渡,自己的生活只能自己关注。
不再执着于挽回那些注定会消散的连接,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人,考虑更为紧迫的事情。
听说过一句话:
不是情淡了,只是人生奔忙;不是不想念,是肩上担子太重。
曾经的好友,如今只是各自奔波在不同的人生轨道上,努力生活。
也许不再见面,也许会再相见。
03
真正的友谊,离不开用真心换取真心,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谓的“人脉广博”。
到最后我们会发现,生活的本质并不是拥有多么庞大的社交网络,而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与那些真正重要的人共享美好时光。
释怀那些已经走散的人,也请珍惜那些让你舒服的朋友。
一、多经营
社交关系就像签合同续约一样,需要定期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维护。
如果没有足够的互动和交流,关系便会像没有续约的合同一样,悄然到期。
二、少期待
那些能够长久留存的关系,往往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需要刻意讨好,也不需要勉强维持。
三、懂知足
真正的友情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
有时候,拥有三两个知心朋友,胜过无数泛泛之交。
感恩每一次真诚的相处,坦然接受人与人之间的聚散离合。
不强求、不执着,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才能在人际关系中找到真正的安宁。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不会因为一段关系的疏远而感到失落,也不会否定任何关系的到来与重建。
不强求未来的重逢,更不辜负过去的回忆。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十点读书( ID:duhaoshu)
主播:芮康帆
录制:郑炜良
编辑:洪鑫
校对: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