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雨后的荔枝林,绿意更浓。几步之遥,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里,一群年轻人行色匆匆。
屋内,一位清癯的老者坐在一排书架前,个头很高,背有点驼。年近八旬,早已退休,他却日日要与这群年轻人打交道,一起干“高能”的事。

陈和生。
他是陈和生,我国著名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近日,他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
2018年,由他担任总指挥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在广东东莞建成。7年过去,“国之重器”运转如仪,2000多项实验在此完成。
可在他眼里,使命尚未达成,“高能人生”仍在继续。
工程建成只是第一步
从事粒子物理研究的陈和生,最近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与一种癌症治疗方法有关。
8月,一名东莞的复发鼻咽癌患者,接受了一项“高科技”治疗:将含硼药物注入人体,聚集在癌细胞中,随后,再用中子束对癌细胞进行照射,触发核反应,释放的高能粒子将杀死癌细胞。
这是硼中子俘获治疗,是由陈和生牵头推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一,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支撑疗法的设备由陈和生带领团队研制,是我国首台国产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
“这种疗法更安全、方便,也更便宜。”陈和生看好的,是中子束在癌症治疗领域的独特优势:治疗技术路径简单,设备造价低,靶向精准,患者仅需一两次照射。“一旦铺开,地市级医院也能建得起,更多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益。”
让“高冷”的“国之重器”与百姓生活产生联系,是陈和生对大科学装置应用的设想之一。
2018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一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首台、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彼时,作为总指挥和工程总经理的陈和生,面对这份历时十余年的建设成果,虽心怀喜悦,却不敢有半分懈怠。
“建设好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用好。”他说。
在应用上,由于中子具有较强穿透力,能清晰显示物质内部的结构和细节,中国散裂中子源被誉为探索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成为科研利器。
“实际上,它既能帮助国家破解‘卡脖子’的尖端难题,也在各行各业具有应用价值。”陈和生提到,看似小众的实验,其实与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航空发动机叶片、锂电池、高铁车轮、半导体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应用。
此后七年,他带领团队投入与各领域用户对接工作,推动应用。如今,装置运行和开放效率不断提高,每年开放机时逾5000小时。2000多项课题在此完成。
为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去年1月,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年近八旬的陈和生将接力棒传给年轻人。他笑言,自己退休了,要在幕后指导年轻人们继续完善装置。
按计划,二期工程将在2029 年秋季完工,增设实验终端等科研设备,性能也将提升5倍。这意味着,建成后,装置在同等时间内能产生更多中子,将显著提高实验精度与效率。
大科学装置建设不能慢工出细活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园区地下18米深处,有一条总长400多米的隧道,几台重要的加速器设备安装于此。陈和生对这里的建设经历格外印象深刻。
2014 年夏季,由于土建工程团队经验不足,几次强降水让隧道出现大片渗水和漏水,需要返工。
眼看着工期将延误一年多,陈和生坐不住了。他决定把设备的安装调试与土建施工交叉进行,先在地面把设备安装调试老练好,等隧道建成再运到隧道里重新安装。这样可以节约设备的调试时间,保证工期,但工作量却成倍增加。
中国散裂中子源如期验收后,一次分享会上,外国专家听闻后非常吃惊:“难以想象你们在短短的一年里完成了如此大量的工作!”
在陈和生看来,这是大科学装置建设者承担的国家使命——
“在严峻的科技竞争形势下,我们不能‘慢工出细活’,必须千方百计地加快工作进度,严格按计划进行,保证早日投入使用。”
这股信念在建设团队中代代传承。陈和生介绍,二期工程建设建立在一期工程基础上,为了保证广大用户的实验需求,运行和停机改造交叉进行,不出现长时间停机。这大大地增加了二期工程的建设难度。
看着这些接过接力棒的年轻人们,陈和生倍感欣慰。凝聚一批又一批能担使命的人才队伍,正是他眼里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另一重意义。
来到广东后,陈和生培养了一支400多人的大科学工程关键技术研发和多学科研究队伍,平均年龄仅三十几岁。他笑言:“每次国外的大科学装置专家来这里,都要为他们的队伍老化,而我们拥有朝气蓬勃的年轻建设者而感慨。”
如今,即便退居幕后,他始终挂念中国散裂中子源的运行、发展与人才培养,也有了更多打算。陈和生希望能推动在附近建设另一台大科学装置——南方先进光源,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集群,联动粤港澳三地人才优势,共同建好、用好“国之重器”。
“我们期待以大科学装置为载体,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更有效、密切、深入的科技合作。”说这话时,年近八旬的院士目光灼灼,恰如院子里那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采写:南方+记者 吴雅楠
拍摄:南方+记者 许舒智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