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从“天使机甲”惊现深圳引发围观热潮,到广东“官宣”举办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自由格斗赛;从“天外之音”陨石编磬“万籁寂”首秀,到裸眼3D视效再现北京“最美中轴线”……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开幕以来,“顶流”竞技、“爆点”频出、全网“刷屏”,实至名归的“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正在不断刷新人们对未来的想象边界。
在虚拟现实电影体验厅,观众佩戴VR设备观看影片《唐宫夜宴》和《隐秘的秦陵》。
在虚拟现实电影体验厅,观众佩戴VR设备观看影片《唐宫夜宴》和《隐秘的秦陵》。
今年正值“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文博会再度光耀鹏城,不但生动展现了“文化+科技”向新图强的澎湃活力,更释放出三重颇具深意的“迭代”信号——
“文化智造”加速迭代,正在深入突破文化产业边界;
“传统焕新”加速演变,正在全面激活文化创新动能;
“中国故事”加速传播,正在系统重塑文化出海格局。
以“文”为窗,“博”览天下。走过21届的文博会,已是一扇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窗口,也成为中国独树一帜的“精神封面”。
一场“未来已来”的宏伟变革,正在这里徐徐拉开序幕——
文化基因与数字科技加速重组
“满眼都是科技含量”“赛博感爆表、大开眼界”……这是今年文博会给无数展商、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



明明是“文”博会,为何处处闪耀科技光芒?|产业麻辣烫
自2022年文博会首次推出“创新项目与新品发布会”以来,每年“首展”“首发”“首秀”数量持续攀升,本届数量就超过120场。今年首次设立的人工智能展区,更将“文化科技引领未来生活”的生动场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通过沉浸式VR互动设备,体验组装太空飞船、星际穿越的神奇;戴上雷鸟、影目等粤企推出的AI眼镜,解锁实时翻译、导航、拍摄等“超能力”;广汽集团发布的“飞行汽车”Air Jet,“人车家”的未来生活态成为全场焦点……
文博会现场,人形机器人现场弹古筝。
文博会现场,人形机器人现场弹古筝。
人类文明每次进步,都离不开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当前,“文化+科技”的深入融合、双向赋能已进入“奇点时刻”,正重新定义技术普惠时代的“诗意栖居”,更是延续中华文脉、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课题。
令人欣慰的是,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机器人“天团”集体亮相展场;当为深圳地铁题写站名的“山西姥爷”王朝珠,上演与新疆机器人现场切磋书法的“名场面”,人们感受到的并非是对“AI取代人类”的焦虑,而是人文与科技相互“照亮”迸发的光芒。
文博会上,正在体验VR装置的小朋友。
文博会上,正在体验VR装置的小朋友。
这正是本届文博会给世人带来的启迪:“文化+科技”可以幻化万千形态,但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文化价值观,让算法和代码在文化浸润中更具温度,才能真正为人工智能注入“灵魂”。
与此同时,“赛博朋克”与“人间烟火”的交织,发生在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广东,别具特殊意义。
“文化粤军”曾以风行一时的粤产影视、粤产动漫、粤语流行曲,令全国无数观众心向往之。如今,作为“中国未来文明实验场”,落户深圳的文博会再次激荡“风气南方”的创新浪潮,诠释了这片热土何以始终屹立潮头的“创新密码”。
在本届文博会最后一天下午,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两大顶级文化盛事再度聚力,文化思想“顶流”云集,“最强大脑”献策,共同汇聚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思想合力。
观众在文博会体验五面屏沉浸式交互项目。图源新华社
观众在文博会体验五面屏沉浸式交互项目。图源新华社
传统文脉与现代创意加速碰撞
今年登陆“文创中国”展区的文博机构,可谓国潮文创的“全明星阵容”:从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敦煌研究院的“飞天仙女”到三星堆博物馆的青铜面具,每家文博“大咖”纷纷带来压箱底的“绝活”。
首次参展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出手尤为不凡,拿出了单品“销量冠军”——以明孝端皇后凤冠为原型的文创冰箱贴,观众只需扫码就能让“文物活起来”,通过AR互动感受凤冠“加冕”的效果。中外观众争相借助“衣见如故”装置,一键“试穿”华服。
文博会上展示的电影《哪吒》周边产品。图源新华社
文博会上展示的电影《哪吒》周边产品。图源新华社
文明只有被“看见”、被“触摸”,才能被更好地认知、传播与传承。这是实现“价值外溢”的第一步,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出发点。
文化为根、科技为翼,让人们以更便捷、更切身、更共情的方式,与传统对话、与历史相拥,这也是文博会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守护之道。
在北京展区,由六面环绕LED屏幕构建的“穹天玉宇”数字艺术空间,完美复刻明清殿宇藻井构造每一处细节,有如打开古建筑的“万花筒”;在山东展厅,定陶王陵汉墓考古现场被直接“打包”搬进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数字复原与裸眼3D技术,还原中国最大的“黄肠题凑”墓的真实场景;在上海展区,华南理工大学与合合信息“双剑合璧”共同研发的古籍修复模型,利用AIGC技术实现敦煌遗书残卷《汉书·刑法志》的数字化修复……
五花八门的“数智绝招”正在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任督二脉”,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全新路径。
5月23日,人们在文博会“文创中国”展区选购文创产品。图源新华社
5月23日,人们在文博会“文创中国”展区选购文创产品。图源新华社
正如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所言:“历史文脉的赓续不是对古老文化的简单‘数字化保鲜’,而是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文化基因的转化和再生。”
充分发挥AI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头雁效应”,用AR/VR等数字化技术打破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千年瑰宝“动起来、传下去、走出去”,最终的目的是让“文脉”从静态的文化标本,走向流动的日常生活,跨越“次元”焕发无限光彩。
“中国智慧”与“全球共识”加速共融
谁能想到,气温超过33℃的深圳也能“打雪仗”?计划今年9月试营业的全球最大室内雪场“前海冰雪世界”在文博会上提前亮相,外籍采购商提前“尝鲜”,留下又一经典瞬间。
从“中国文化第一展”迈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今年文博会的“国际朋友圈”仍在持续扩容,共有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国际化占比提升至20%,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数量创历史之最。
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馆的深圳宝安展厅内,外籍采购商们打起了雪仗。
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馆的深圳宝安展厅内,外籍采购商们打起了雪仗。
本届文博会还特设文化出海展区、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展区,全球视野与影响力不断扩大。从“一日尽览中国”到“一馆浓缩世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的交汇之地,文博会的“熔炉效应”正日益彰显。
适逢中意建交55周年,“达芬奇秘境·天才之境”主题展的亮相引人关注。以达芬奇植物学研究为灵感的“智能永生花”艺术装置、深圳红树林湿地的“蒙娜丽莎天空之吻”体验空间等,架起一座跨越东西文化的“数字之桥”。
广东文化出海的“主力军”——网文、网剧、网游“新三样”,继续大放光彩。展会上,新加坡展商专程考察短剧产业链,外籍留学生向海外内容运营公司现场投简历,文化出口企业订单“拿到手软”……
借助智能翻译、算法推荐等新技术,以及本土化订制等策略,越来越多中国文化作品跨越语言障碍,精准触达全球受众,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用腾讯公司副总裁蔡光忠的话来说,“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正在实现‘破壁式’传播。”
保加利亚外商现场体验三七互娱的游戏。
保加利亚外商现场体验三七互娱的游戏。
要将“华流”打造成“顶流”,离不开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的强化布局。
文博会首日,广东拿出珠江“八门奔海”的磅礴气势,一口气推出87条政策措施,覆盖影视、演艺市场、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六大领域,全力激活文化产业市场潜力与投资热力。
鼓励粤产演艺精品海外巡演,将岭南文化融入游戏创作,孵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IP……广东通过文博会这一“良港”,打开“文化出海新丝路”。
乘着政策的东风,文博会向世界开放共生“接口”,在全方位展示中国智慧与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为凝聚全球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擘画出更为宏大的新图景。
采写:话题研究员 郭珊 杨逸
统筹:李培 何勇荣 丁晓然
策划:李贺 王溪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