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由潮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潮州市社科联、潮安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传承侨领家风,共筑时代新风”文化沙龙在凤塘镇新乡村郑智勇故居“仁美里”海筹公祠举行。来自潮州市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及当地群众齐聚一堂,共同追溯泰国侨领“二哥丰”郑智勇的传奇人生,探讨其背后的华侨文化、家风精神及时代价值。
01:15
活动伊始,潮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谢锦澍、韩山师范学院教授石中坚、郑智勇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郑锡镇、智勇中学党支部副书记苏锐强四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维度讲述了郑智勇的历史贡献。
活动现场,大家认真听讲、阅读介绍材料。
活动现场,大家认真听讲、阅读介绍材料。
“辛亥革命初期,海外华侨支持南京革命政府的捐款中,郑智勇出资占总额近半。”谢锦澍详细讲述了郑智勇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渊源:作为同盟会重要支持者,郑智勇不仅资助同盟会曼谷分会成立,还曾捐赠广东都督府100万银元(折合黄金6万两)。1913年,廖仲恺夫人何香凝女士受命到南洋募捐粤军经费,也得到郑智勇的鼎力相助。
潮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谢锦澍上台讲述。
潮州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谢锦澍上台讲述。
“‘生有二哥丰,死有大峰公’,说的是下南洋谋生的潮人在生时如果碰到困难可向二哥丰郑智勇寻求帮助,过世之后能得到善堂组织处理身后事。”石中坚以“生有二哥丰,死有大峰公”这句俗语为切入点,讲述了郑智勇在泰国创立华侨报德善堂、在家乡铺路修堤、建学校建救助站等历程。他指出,郑智勇通过商业力量与公益实践的结合,既提高了海外潮人的社会认同,他本人更成为潮商热心慈善的一个标杆榜样。
韩山师范学院教授石中坚上台讲述。
韩山师范学院教授石中坚上台讲述。
随后,郑锡镇以《巷虽陋矣家声远》为题,深入阐释了郑智勇的家风传承。从幼年孤苦到商界巨擘,郑智勇始终秉持“侠义为友,济人为德”的家训,其家族后代如儿子郑法才、孙子郑旭祥等,皆以教育、公益等方式延续其精神,成为家风传承的鲜活范本。
郑智勇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郑锡镇上台讲述。
郑智勇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郑锡镇上台讲述。
文化沙龙尾声,苏锐强重点介绍了由郑智勇于1916年捐资创办的智勇高等小学,及其历经百年逐步演变成为智勇中学的故事。
智勇中学党支部副书记苏锐强上台讲述。
智勇中学党支部副书记苏锐强上台讲述。
沙龙结束后,全体人员实地参观了郑智勇故居仁美里。这座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融合了潮州传统建筑与南洋风格,前有海筹公祠的雕梁画栋,后有中西合璧的校舍遗址,记录着郑智勇对家乡建设的长远规划——从修桥筑路、兴办学堂到建设医疗救济场所,展现了其“情系桑梓、爱国爱乡”的精神内核,成为潮州华侨文化的一个缩影。
“海筹公祠”内潮式传统建筑格局阔大、装饰精美。
“海筹公祠”内潮式传统建筑格局阔大、装饰精美。
后座校舍遗址大门上,“智勇高等小学校”的文字仍清晰可见。
后座校舍遗址大门上,“智勇高等小学校”的文字仍清晰可见。
当前,“新乡仁美里——后楼第三期修缮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据介绍,修缮完成后,此处将成为集侨史展厅、图书馆、文化活动场所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空间。
正在修缮中的校舍遗址。
正在修缮中的校舍遗址。
潮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通过“社科专家基层行”等系列活动,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在强化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弘扬、助力潮州古城申遗工作开展同时,为第二十三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潮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
活动合影。
活动合影。
文/图/视频:陈锦煌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