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霞山渔港码头的《钓王》海选现场,65岁的老渔民郑叔特意翻出珍藏的靛蓝布衫,用带着浓厚乡音的雷州话讲述祖辈的闯海故事。“不要报酬!我就是想让后生仔知道,我们湛江渔民是这样闯大海的!”郑叔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众多报名者的心声,他们渴望通过参与电影,向外界展现家乡的真实风貌与精神内核。
近日,一部在湛江本土取景拍摄的电影《钓王》,点燃了市民的参与热情,掀起一股规模空前的“群众演员热”,更成为展现城市文明风尚的生动窗口。影片自7月6日开拍以来,已有超过600位普通市民踊跃报名参演,3000多名网友自发转发招募信息,20余家文艺场所、茶餐厅主动提供场地成为海选点。这股热潮背后,是湛江市民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主人翁意识以及新媒体时代公益创新的集中体现。
小电影何以撬动大文明?
这股“全民群演”热潮的形成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动力。文化自信的觉醒是核心驱动力之一。
当海鲜摊主阿霞穿上疍家服饰参与表演时,她自豪地表示:“这是我在演我外婆的故事。”这种对本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成为市民积极参与的精神源泉。
同时,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得到充分绽放。报名者来自各行各业,涵盖退休教师、外卖小哥、搬运工人和文艺青年等。他们普遍认为,“片酬不重要,能让全世界看到湛江的碧海蓝天才更有价值”,这种“城市是我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溢于言表。
此外,新媒体时代的公益创新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创业青年黄某天主动请缨,愿无偿跟随剧组学习;本土新媒体人发起的“为钓王代言”抖音话题播放量已突破300万。市民们纷纷用短视频记录“我眼中的湛江美”,线上线下联动,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
“全民演出”催生文明新风
这场自发的群众参与,已悄然转化为具体的文明实践,带来了积极启示。
市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人都是城市形象大使”的理念。在多个拍摄场地,群众演员们自觉维护环境,主动捡拾现场垃圾,“不能给家乡丢脸”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奥运火炬手文艺志愿者杨某军对此印象深刻。
无数微小的个体行动,正汇聚成推动城市文明的巨大能量。渔民们慷慨提供祖传渔具供拍摄使用;岭南师范学院的文艺志愿者组建“方言翻译团”,架起沟通桥梁;知名厨师、画家志愿者高飞则为剧组提供优惠盒饭。这些源于内心的自发行动,展现了市民间真诚的互助精神。
参与过程本身也成为一次深刻的“沉浸式”文明教育。参演赤坎老街“保镖”角色的莫某然深有感触地说,演完角色后,看到老街有人乱扔垃圾,会不自觉地想上前进行“文明劝导”,角色扮演加深了对城市环境的认同与守护意识。
探索长效“湛江方案”延续热爱
《钓王》引发的热潮为湛江的文明创建提供了新思路。如何将这份热情转化为持久动力,各方正在探索“湛江方案”。
笔者认为,可推出“随手拍”文明行动,鼓励市民用手机捕捉身边的暖心文明瞬间,定期评选“最美湛江镜头”,并通过湛江发布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展示传播。
可实施“城市体验官”计划,邀请市民以第一视角体验城市生活,发现管理中的短板,通过便捷渠道直接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
可启动“方言文化传承人”招募,让熟悉本土文化的老湛江人走进校园,教授咸水歌、讲古仔等传统技艺,为城市的文化根基注入持久活力。
加入永不落幕的“文明大戏”
正如《钓王》导演所言:“没有小角色,只有热爱心。镜头会记住每张真诚的脸。”
笔者向市民发出邀请,加入这场永不落幕的“文明大戏”。您可以随手转发湛江的美景短视频,让更多人领略这座滨海之城的魅力;可以主动向外地朋友讲述生动的湛江故事,成为城市好声音的传播者;也可以积极参与周末社区文化志愿活动,亲身传承本土文化和雷州方言技艺。
当每一位湛江人都将自己视为城市的“主角”和“形象大使”,用热爱与行动去演绎,这座城市的文明之光必将更加璀璨夺目。因为,最美的风景,正是生活在这里、热爱这里、建设这里的人。
撰文:郑克芬 林日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