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机四伏?广州这些公园灭蚊行动有新尝试

作者 钟晓宇;苏韵桦 2025-07-29 20:44

为有效遏制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传播,广州市人民公园管理中心积极响应省、市、局工作部署,结合兰圃、人民公园和海珠广场三大园区绿植密集、人流集中特点,以“源头防控、科学消杀、全员参与”为核心,自7月起全面启动“两热”综合防控专项行动,通过环境整治、生物防控、物理防控、宣传引导等多维措施,全力保障游客健康安全。

深化环境治理,减少蚊虫聚集

管理中心统筹绿化和保洁队伍对园区开展拉网式排查,重点清理屋顶、角落杂物及竹头,同步做好翻盆倒罐工作。

同时,聚焦景观池、排水沟、花盆托盘、废弃容器等易积水区域进行针对性清理,对景观水体定期投放灭蚊幼虫药剂并保持水流畅通;及时清运绿化带内落叶、垃圾,避免形成小型积水环境。

此外,管理中心定期检查并清理喷灌系统、雨水井等设施,确保无积水残留;对园内垃圾桶进行密封处理,每日清运垃圾并冲洗,减少蚊虫聚集。

管理中心落实每周一次环境综合整治要求。组织干部职工开展办公场所大扫除;督促社会化服务单位及物业承租方确保责任区域及周边环境整洁。

据广州市建设工地防控“两热”相关通知要求,管理中心加强广州兰圃相关工程及周边物业出租项目施工工地巡查,督促施工单位配合园区三天集中统一灭蚊行动,落实防控措施。

生态科技齐上阵,灭蚊势在必行

为构建绿色防控体系,管理中心于7月27日至28日分批次向广州兰圃水体、溪流等区域投放6000尾本土鱼苗,利用其捕食蚊虫幼虫的习性,从源头控制水体蚊虫孳生。

后续将定期监测幼虫密度及鱼类存活状态,形成“以鱼控蚊”的生态防蚊长效机制。

此外,兰圃已安装4台“猎蚊者”捕蚊机,通过丙烷制造二氧化碳模拟人体气息,高效诱捕蚊虫。该设备与生物防控形成互补,实现环保与效能的双重提升,进一步巩固防控成果。

知识普及+便民举措双管齐下,增强防护意识

为了提升游客游园体验,确保游客能够在清新、整洁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的游园时光。人民公园、广州兰圃和海珠广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游客服务中心,以及广州兰圃的售票处、国香馆、茅舍,均配置了驱蚊水、湿纸巾及酒精等用品,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

通过园区LED屏、宣传栏、宣传手册等载体,宣传“两热”防控知识,进一步增强市民、游客及干部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及时就医意识。

此外,通过工作群号召管理中心党员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同步发送广州疾控等部门发布的防控“两热”推文,解读广州市公共卫生委员会办公室《清积水 灭蚊虫 做防护 预防“两热”倡议书》,呼吁干部职工及社会化服务队伍主动行动起来。

清零行动+应急演练筑牢防线

接下来,人民公园管理中心将开展“蚊虫滋生地清零”行动,重点整治建构筑物周边及广州兰圃相关工程等区域,彻底清除蚊虫滋生地及栖息场所。

与此同时,加强防蚊设施建设,对各园区防蚊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摸排,及时修缮受损设施,补装缺失设施;配备一批防蚊灭蚊应急物资,如灭蚊药剂(苏云金杆菌生物制剂、烯丙氯菊酯、苯氰残杀威)、消杀设备(喷雾器等);开展应急培训与演练,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培训,并结合基孔肯雅热案例进行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及时就医意识。

未来,人民公园管理中心将继续探索创新防控模式,通过科学手段与全民参与,为市民打造安全、舒适的游园环境,助力广州市公共卫生安全建设,让市民游客安心畅享绿色空间。

知多D:

什么是“食蚊鱼”?

“养鱼防蚊”是一种蚊虫生物防治方式,鱼类中不乏食蚊“能手”。

资料显示,全世界可以吞食蚊子幼虫的鱼类不下100种。

“食蚊鱼”是原产于墨西哥和美国的一种小型鱼类,可以捕食蚊子幼虫,控制蚊子的数量和疟疾的传播,但性情凶猛、繁殖力强,造成与其侵入水域生态位相似的鱼类濒临灭绝,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带来极大威胁,已成为全球危害最为严重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

食蚊鱼属于外来物种,需专业管控,避免破坏生态平衡。而人民公园管理中心投放的是具有捕食蚊幼虫能力的土鲮鱼鱼苗,既能高效灭蚊又不会危害本地生态。

采写:南方+记者 钟晓宇 通讯员 林园轩

摄影:南方+记者 苏韵桦

编辑 程钰琳
校对 裴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