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迎来新进展。7月29日,广东建工集团承建的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项目首栋建筑单体——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厅顺利提前完工,为后续精密设备安装、系统联调等关键环节筑牢根基。
中国散裂中子源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是被誉为“超级显微镜”的大科学装置。2018年8月23日,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2024年1月9日,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正式启动,主要建设11台中子谱仪和实验终端,并新增国内首台缪子实验终端和高能质子实验终端。二期工程建成后,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子散射应用的覆盖范围和能力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备装置研究能力将大幅提升,实验精度和效率显著提高,能够为探索科学前沿,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科技利器。
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厅模型图
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厅模型图
项目建设现场
项目建设现场
大科学装置的建安工程是保障装置性能的基石。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建安工程是广东省和东莞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将新建直线设备楼(二期)及直线低温厅、实验支撑设备楼、背散射谱仪实验站、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厅和高能质子实验厅等五栋建筑单体。工程于2024年7月开工,计划于2026年8月竣工,建成后会有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原始创新能力,与其他大科学装置形成集群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贡献。
高精尖科研装置的系统建设对整个建筑行业都有较大的挑战性。二期工程作为一期装置基础上的扩建工程,施工难度更是再升级:新建建筑和已有建筑在平面上有贴建、竖向上有横跨、地下空间有接驳等各种复杂的空间关系;同时,施工需与一期运行并行推进,且必须优先保障一期科研工作“零中断”。项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加了工程难度。
CSNS二期施工航拍 资料图
CSNS二期施工航拍 资料图
面对挑战,二期工程的施工过程既是对装置建设特殊性的探新,也是对技术复杂性的优化。项目团队提前规划、不断优化施工部署;聚焦难点,开展专项技术攻关;与各参建方同向而行、通力配合,相继攻克了屏蔽混凝土施工、刚性防水体系施工、高精度工艺预埋件施工、二期施工与一期园区工程交叉安全管理等难题。
项目负责人介绍,这里未来将承载国际顶尖的实验设施,团队的任务就是为装置运行和相关实验量身打造建筑空间。比如当前验收的首栋建筑——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厅,未来主要用于存放散裂中子源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带有一定放射性的材料、设备等,需要满足辐射屏蔽、防止内容物外泄等要求。根据这一工艺特殊性,团队着力从保障建筑的防护性和稳定性为出发点,从建筑的混凝土防护厚度、不均匀沉降、防水等各方面做好专精的工程技术研究。
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建安工程各项节点正按计划推进,后续将通过倒排工期、优化工序及资源投入,全力保障“8月底背散射谱仪实验站完工、年底全面主体封顶”两大年度节点目标如期实现。
采写:南方+记者 陈启亮
摄影:黄政正
来源:中国散裂中子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