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
冰品是很多人“心头好”,
一离开冰箱的它们,
迅速化了或者解了冻,
后来发现吃不完再冻回去,
这样的做法
可能暗藏食品安全风险,
如何避开冰品风险?
如何科学食用与冰冻?
一起来看!
这样的冰品尽量别吃,两大“高危区”
夏季刨冰、冰沙、冰激凌、冷冻甜点都能为我们提供冰凉口感,消暑降温。它们除了冰冰爽爽,还是一个即食性食品。
“高危区”:冰品融化后再冷冻,经过了物理变化,口感也随之变差,还会导致营养比发生变化。
冰品在融化时,原本均匀分布的微小冰晶(直径约20微米至50微米)融化成水,重新冷冻时水分会围绕未融化的大冰晶重新冻结,导致冰晶体积增大、分布不均,这就使得口感从细腻绵密变得粗糙如“冰碴”。此外,空气逸出,结构破裂,重新冷冻后无法恢复,特别是冰激凌(含奶、奶油类),再冻后吃起来没有正常的口感那样蓬松、软糯。
“高危区”:冬眠状态的细菌纷纷苏醒,让细菌“爆表”。
冰品中富含糖分和水分,即使重新放回冰箱,也需要时间才能让食品从内到外完全冻住,细菌仍然会利用这段时间空隙提高基数,呈指数增长。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冷冻饮品和制作料》(GB 2759-2015)要求对冰激凌、雪糕、雪泥、冰棍等冷冻饮品中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等微生物限量做了明确要求。
但实际生产生活中,只要有生产灭菌不足、冷链反复冻融都可能导致冰品中的微生物超标。如李斯特菌是少数不怕低温的致病菌,经常被叫作“冰箱杀手”,可在零下20℃存活,食用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而且,反复冻融会破坏包装密封性,增加环境细菌(如沙门氏菌)侵入风险。不慎食用融化的冰品,开始引发腹泻、呕吐等食源性疾病;甚至出现发烧、胃疼等症状。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轻微软化又及时放回冷冻的,下次还是可以食用的;如果完全融化,尤其是户外暴露超过1小时的液态冰品,果断丢弃。
如果你是一个身体很健康的成年人或许不用太担心,拉两天肚子就好;但对于孕妇、新生儿、老年人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而言,感染风险更高,而且更为凶险。
想要安全吃冰,记住这三步法则
我们都知道,零下十几度的温度是冻死不了细菌,只不过是由于温度和水活度的降低,暂时进入冬眠状态而已。所以要想买到放心的冰品,以及安全地吃冰品,记住这三个法则:
选购法则
在选购冰激凌、雪糕等冰品时认准包装上“SC”生产许可证,查看生产日期、保质期,拒购“三无”产品;还可以多看看标签,冰激凌和雪糕都是冰饮中的“明星”产品,但执行的国标不一样,冰激凌按照国标GB/T 31114要求,乳脂≥5%,口感绵密;雪糕则是对应国标GB/T 31119,含水量高,热量可能较低。
检查它的状态,警惕反复融冻,如出现包装破损、冰品表面或包装内出现很多粗糙的冰晶、包装纸粘在冰品上很难撕开,冰品形状扭曲变形等迹象的最好不要购买,可能是冰柜储存条件不佳,或者出现反复融冻的情况。优先拿取冰柜底层的产品(温度更稳定),尽量避开阳光直射的开放式冰柜。
查看“营养成分表”中的“总糖”(低糖≤5克/100克),警惕“0蔗糖”陷阱;配料表前三位优选“生牛乳、稀奶油”;如果配料表中有“氢化植物油”“植脂末”等字样需警惕,避免摄入反式脂肪酸。
储存法则
如果是想要批量买回家里的,记得缩短运输的路程时间,或者购买后用保鲜袋装好,尽快放入冰箱。日常食用要做到随吃随取,取完后应尽快关好冰箱冷冻室,尽量减少开门频次,让它们保持温度稳定在零下18℃环境中。
食用法则
运动后立即吃冰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痉挛;正餐后立即食用可能易引发胃肠炎。
其他速冻食品,化冻后处理方法
除了冰激凌等冷饮冻品解暑外,冷冻食品因其便捷性和长保质期,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之选,最佳食用方式是 “一次解冻,一次吃完”。
在解冻过程中会发生两个重要的变化:一个是温度的升高,一个是水活度的升高。
如冷冻肉类,随着温度和水活度的升高,各种可以导致食物变质的化学反应都逐渐加速,只要短短几个小时,影响口感不说,还可能让这细菌的数量翻好几倍。如果重新放回冰箱,在没完全冻住前细菌仍然会迅速增长。如果的确吃不完又不想浪费,建议可以彻底煮熟(杀死表面微生物)后再进行冰冻,且仅复冻一次,下次取出重新再高温煮熟可食用。
如冰冻带鱼、速冻虾仁等海鲜类,速冻过程涉及水分子结晶的过程,迅速降温的目的就是让水形成的冰晶尽可能的小,以尽可能不破坏食品微观结构的完整性。化了之后同样会因结构改变,而滋生细菌,如果必须储存,可以考虑用真空包装或密封袋重新冷冻。
速冻面点解冻后最好在当天食用,不宜过夜。如果有剩余,可以考虑用微波炉重新加热,避免再次冷冻。
解冻后的速冻蔬菜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烹饪,但最好避免重新冷冻。多余的速冻蔬菜可以考虑进行简单的腌制,延长其保质期。
我们都离不开冰箱,
不要为了“节俭”得不偿失,
多了解科学的冰冻、解冻方法,
才能吃得健康安全
*已获授权图,转载勿使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