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之畔,微风轻拂;江心岛上,书声琅琅。一座有温度的文明城市,正在岭南大地上拔节生长。
清远江心岛书院。 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清远江心岛书院。 南方+记者 曾亮超 摄
从2015年拿到“入场券”,到2025年5月23日捧回“全国文明城市”荣誉,清远用十年时间把精神文明建设写进了城市肌理:民生短板逐项补齐,城乡面貌同步刷新,文化根脉与生态底色交相辉映,300多万清远人与城市一起完成了一场从“外在塑形”到“内在铸魂”的蝶变。
民生为笔,绘就城市温度
傍晚的乡村,文化广场传来瑶歌对唱,积分超市里村民用文明积分换油盐,篮球场上孩童追逐嬉戏,大树下老人摇蒲扇话家常,厚养薄葬、文明祭祀已成共识……在清远广袤的农村大地,文明乡风在稻香蛙鸣里鲜活生长。
“文明”首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质感。清远坚持每年实施10件民生实事,近四年来城镇新增就业14.65万人,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134所,新增学位8.74万个,年均民生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25%。
清远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实事入手,长者饭堂实现镇街全覆盖,口袋公园、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的微改造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日常。2021年以来,改造老旧小区单体楼650栋,整治背街小巷735条,打造“口袋公园”67个。
作为广东省农业农村大市,清远还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建和美乡村1.2万个,完成农房风貌品质提升2.3万栋,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80%。
2016年起,清远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不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行动。数据显示,2021年与2024年相比,清远机动车依法礼让率从85.98%提高到96.96%,行人遵守交通信号灯率从93.18%提高到99.07%,一条小小斑马线折射出的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刻度。
民生之微,亦是治理之精。清远把“关键小事”办成“民心大事”,让文明从街头巷尾延伸到神经末梢:镇村公交“村村通”串联起山货进城、快递下乡的双向奔赴;“乡村大喇叭”用客家话、瑶语双语播报防溺水、防诈骗,声声入耳更入心;全市132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里,文明实践与数字经济同频共振。更有“清远一桌菜”惠民工程,把田间地头的走地鸡、连州菜心等端上市民餐桌,既守住“米袋子”,也鼓起“钱袋子”。
从斑马线前的每一次停车礼让,到长者饭堂里的一碗热汤,清远以民生为笔、以民心为墨,在岭南山水间写下“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生动注脚,让文明之光照见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文化润心,涵养城市气质
文明不只是整洁的街道,更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精神力量。清远把岭南文化积淀化作“诗书礼信”四张名片:
——“诗”,连续举办11届诗歌节,杨克、冯娜等诗人登岛开讲,江心岛书院百万人次登岛阅读,成为广东省首家岭南书院;
——“书”,“书院+书房+书吧”三级体系建成,“书香清远”建设深入人心;
——“礼”,从《清远文明十二条》到《清远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清远乡村文明新十二条》《清远文明新十二条》,以刚性制度塑造礼让守序的城市性格;
——“信”,搭建“好人馆”“好人发布厅”,累计选树各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1261名,其中12人获评“中国好人”、90人获评“广东好人”,凡人微光照亮城市星空。
当文化浸润城乡每个角落,文明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志愿服务是最直观的体现,2022年清远遭遇“龙舟水”叠加北江特大洪水,清远市广大志愿者冲锋一线、抢险救灾,全力守护群众生命安全。
此外,每周六的“清远周末·文明1小时”,机关干部、社区居民、外卖小哥一起清理河道、引导交通,“有时间做志愿者”成为新时尚。数据显示,全市90.65万名实名注册志愿者、5796个志愿服务组织常年活跃在交通劝导、抢险救灾、乡村振兴一线,“红马甲”成为城市最暖色调。
惟其笃行,方能致远。十年逐梦,清远完成了一次华丽蝶变,更把“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内化为城市基因,文明成为这座城市最深沉、最持久的软实力。站在新起点,清远将以全国文明城市为新起点,持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深度融合,让城市因文明更美丽,让生活因文明更美好。
南方+记者 邓文燕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