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外贸出口、促消费扩内需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民营企业都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民营经济促进法就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科技创新和国家重大战略等提出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在这些方面如何提供支持?金融监管总局有哪些政策举措?在5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南方+记者就上述问题提问。
在回答提问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丛林表示,对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民营企业,我们把发力点放在“一业一策”上,立足行业、产业的特点来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性的金融服务。
丛林介绍,在近年来民营企业表现亮眼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我们着力完善科技金融的服务模式,促进投融资结合,开展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股权投资试点,支持投资科技创新企业。“目前已经设立了74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另外,在18个试点城市落地了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支持科技企业畅通资本循环。”
丛林表示,其次还创新征信方式,推动建设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优化知识产权的登记、评估、处置、补偿等相关政策,助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据介绍,金融监管总局与财政部门共同联合出台了支持科技创新担保计划,为科技型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等一些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专项担保。数据显示,到今年一季度末,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0%。
“在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面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开展了两项保险的补偿试点。目前这项制度已经累计提供了风险保障超过万亿元。”丛林说。
在以中小微民营企业为主的外贸消费领域,丛林介绍,首先,在小微融资协调机制中单列了外贸板块,全面梳理外贸企业的清单,优先走访对接融资。另外,以短期出口信用险来支持出口贸易,今年一季度承保金额已经超过了2400亿美元。对外贸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像电子信息、现代化工,以及整车、工程机械等领域,承保金额均大幅度上升。还有创新“跨境电商保”的模式,加大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领域的信贷投放等措施。
丛林表示,在鼓励民间投资方面,我们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融资对接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制,形成了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清单,并且向银行推送,指导银行自主对接融资服务。
“一些地方也有很好的实践和探索,比如有的地方搭建了专门的线上对接平台,银行可以通过平台获取项目的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精准识别与信贷政策相匹配的项目。这样就实现了从项目找资金变成资金找项目,能够有效地提升对接的效率。”丛林说。
南方+记者 王诗堃 段江含 吴彬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