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穿“新科技防水”骗局,别让漏水“洞”成为吸金“窟”

南方评论 2025-05-19 19:04

文 | 静子

防水补漏,不敲砖不砸墙,打孔注点胶水就可排忧解难。正受困于漏水烦恼的你,刷到这样的广告语会怦然心动吗?

近日,媒体起底维修市场并不鲜见的“免砸墙堵漏”骗局:“新科技防水”,商家口号喊得叮当响;“免费上门检测漏水”,服务看似贴心;“先现场报价后施工”,操作似无可指摘。结果却事与愿违——漏没补好,钱花不少,更有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图源:央视新闻

图源:央视新闻

从相关报道披露的细节看,不良商家步步设套、处处挖坑,消费者稍有不慎便会落入“天价陷阱”。首先,虚构产品来源。外包装均为英文标识,扫描二维码后显示“产地为德国,零售价达9188元”,成本仅几元的胶水华丽变身为进口的“高端材料”。其次,伪造产品检测报告。样品名迥异的所谓的“检测报告”,却有完全一致的编号,当记者“打假”后真相才浮出水面——在客户质疑时拿来“背书”,以营造正规、专业的假象。最后,低价诱客、高价收费。在销售过程中,维修人员通常会以“少量用胶”为由报出较低价格,待完工后收取高出报价数倍、数十倍的费用,“解决漏水竟要上万元”的案例不足为奇。

漏水“洞”成为吸金“窟”,其中,监管失守的电商平台难辞其咎。现实中,很多消费者通过网络寻求防水补漏良方,而一旦出现“维修刺客”,平台通常会以多种话术逃避责任,最为诟病的当属“仅提供信息交流,不负责信息‘保真’”。然而,这套说辞经不起法律推敲。比如,我国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要求申请进入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联系方式、行政许可等真实信息,进行核验、登记,建立登记档案,并定期核验更新。”积极帮助消费者维权是平台不可推卸的责任,而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法律显然“不允许”“不答应”。

一边是防水补漏的燃眉之急,一边是胶水补洞的话术升级,那消费者解难题的可靠途径是什么?据建筑防水专家介绍,当渗漏水确认是防水层出现问题时,目前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仍是拆除装饰层、重做防水层。尽管这一方案的工程周期较长,但其效果也更加明显——正规施工可确保防水体系维持5至10年有效期。而很多消费者之所以落入所谓的“新科技防水”套路,恐与其求快求简的心态有直接关系。常言道“慢工出细活”,防水补漏作为一项技术活,“慢不来”的同时更“急不来”。毕竟,不靠谱的“堵漏”很可能闹心又“毁家”,可谓得不偿失。

骗人的把戏注定会栽跟头。目前,针对不靠谱的“堵漏”骗局,有警方以涉嫌诈骗罪和强迫交易罪抓捕多名犯罪嫌疑人,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编辑 朱琦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