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很多地方陷入老龄化焦虑时,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却以“反重力”姿态展现城市群年轻活力。
不管是常住人口总量、增量,还是出生人口,广东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珠三角贡献了主要占比。
年轻血液奔涌的背后,是万亿级产业集群构建的“活力磁场”。1900多万户经营主体、830多万家企业,让广东将人口红利淬炼成智力资本,珠三角以“产业青春素”重塑中国制造DNA。
当下,全国人口向广东、珠三角聚集的趋势依然明显,“百万英才汇南粤”计划助力实现人才产业的“双向奔赴”“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文简称“百千万工程”)将青春力量导入乡村振兴,这片改革开放热土以实际行动证明:它依然年轻。
中国最年轻城市集聚珠三角
珠三角的“年轻”,首先体现在人口结构上。
2024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广东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8484万,占比66.38%,高于全国5.46个百分点。其中,珠三角劳动人口占比优势明显,成为广东吸纳劳动人口的主阵地。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珠三角核心城市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深圳劳动人口占比高达79.53%,东莞更是达到81.41%,而全国平均水平仅为60.92%。
在全国老龄化率最低的30座城市中,广东一省就占了7席,全部在珠三角,其中深圳、东莞老龄化率排在全国倒数第一、第二,中山、珠海、惠州、佛山、广州也在列。
从人口数据分析,珠三角年轻化特征,是“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双驱动结果。
首先看出生率。2024年,广东出生人口113万人,相比前一年增加10万人,占全国比重从11.4%增长至11.8%。作为全省人口第一大市的广州常住人口达189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5.1万人,出生率10.72‰。
而在2023年,广东出生人口103万,比第二名、第三名的河南、山东多出了33.5万和42万,广州、东莞、佛山当年出生率均超过10.00‰。
如今,广东已经连续7年成为中国生育第一大省,连续5年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出生人口破100万的省份。
再看人口流入数。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广东自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10年间,外省流入人口达2962.21万人,居于全国首位。
在2024年广东常住人口增量74万人中,27万为外省迁入人口,占比36.5%。其中,广州机械增长人口12.47万人,对户籍人口增长贡献率达67.7%,成为户籍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外省迁入珠三角人口以20-35岁群体为主,在直接降低老龄化率的同时,还扛起了生育大旗,助力拉高当地生育率。
双驱动带动下,2024年广东常住人口达到12780万,比上年末增加74万,其中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四大核心城市贡献了总增量的78%。再往前看,2023年广东49万的常住人口增量中,珠三角新增40.33万人,占全省增量的82%,其中深圳单年新增12.83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规模。
低老龄化率+高出生率,让广东成为养老金第一大省,全省整个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占全国的30%左右。民政部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广东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4.2%,老龄化率排全国倒数第三,是全国最年轻的地方之一。
产业快速迭代激发人口活力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长达四十年的“孔雀东南飞”盛景印证了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目前,珠三角这片仅占全国0.6%的土地聚集1.28亿常住人口,吸纳了全国近10%的适龄劳动人口。2023年,广深佛莞四城常住人口达5719万,占珠三角总人口的73%,形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佛莞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发展和人口承载格局。
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纷至沓来,最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提供了梦想实现的平台。
如今,广东拥有制造业所有大的门类,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一体发展,成长出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拥有1900多万户经营主体、830多万家企业。广州的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深圳的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佛山的智能家电、东莞的智能终端,在珠三角这片热土相互协同。
从占主导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横空出世、机器人集群的强势崛起,再到低空经济、量子计算成为新增长极,珠三角产业的快速迭代形成“产业青春素”——深圳大疆员工平均年龄29岁,宁德时代肇庆工厂90后研发人员占比62%。
从这个意义而言,珠三角的年轻化本质是市场机制的胜利。当传统户籍制度被“能者居之”的市场法则突破,这里成为全球年轻人的应许之地。
“全国人口向广东、向珠三角聚集的趋势仍然明显,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较大关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原院长董玉整表示。
展望未来,向新向上的珠三角,比任何时候更能为青年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
为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基座,今年年初,广东面向全世界公开征集令、发布英雄帖,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计划拿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岗位,吸纳100万高校毕业生来粤就业创业。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过程中,广东亟须升级人才结构,渴求的不仅仅是劳动力资源,而是创新人才资源。”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说。
广州推出“四高”“四无忧”政策包,深圳对创业人才“只收梦想、不收租金”,佛山企业百万年薪招聘算法工程师,珠海允许科研人员以专利替代学历参评职称,东莞计划培育“莞邑工匠”……珠三角各地纷纷发布“人才”需求和政策,构建全链条“人才生态”,让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共荣共生。
青年带给乡村振兴新动能
市场“无形的手”吸引年轻之才,政府通过“有形的手”引导他们前往社会最需要的地方。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一批批年轻人来到珠三角的广阔乡村。他们用“新潮基因”重构城乡边界,在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江门开平市活化百年旧墟,将废弃粮仓改造为“网红书店”、村校旧址转型为乡村咖啡馆,吸引53个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团队入驻,创造就业岗位800余个。
澳门青年谭祥明在珠海桂山岛打造集休闲、娱乐、红色教育于一体的露营体验区,举办草坪嘉年华、海岛音乐节等活动,吸引粤港澳青年游客超5万人次。
在肇庆高要铁岗社区,95后“江西姑娘”刘小婷将老乡的闲置老屋打造成网红打卡点。2025年一季度,该社区接待游客超8.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翻了七倍,带动村民人均月增收2800余元。
95后江西姑娘刘小婷。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摄
95后江西姑娘刘小婷。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摄
一个个案例生动说明:年轻人来到珠三角,不仅能让钱包鼓起来,还能丰富人生体验,拉满情绪价值。
佛山“00后”醒狮传人在AR技术中复活百年非遗;肇庆“95后”工匠拒绝让非遗红木困在博物馆,开发艺术性和实用性兼具的红木卡纸画;东莞松山湖年轻的工程师周末组队参加汉服机甲大赛;江门儿童公园,华侨后代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侨乡故事……这种传统与现代的魔幻混搭,塑造出独特的“岭南赛博”气质。
李柏宇在分享红木经营经验。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摄
李柏宇在分享红木经营经验。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林琳 摄
通过创新手段将岭南传统文化转化为潮流符号,珠三角将根植于文化生态的年轻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剧《咏春》将武术与舞蹈结合,以150多场演出、6800万元票房掀起全球“咏春热”;“只要鼓点还在心中响起,我们就是雄狮”,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的热血台词点燃青年共鸣,成为现象级文化IP。
珠三角的“年轻”,源于快速迭代的产业,通过“人口流量—人才留量—创新能量”的闭环,人口红利快速转化为智力资本,再以开放生态激发持续活力。珠三角的“年轻态”,不仅体现在年龄结构,更在于敢闯敢试的区域精神与不断重构的产业生命力。
策划:何山
采写:南方+记者 刘亮
制图:招凤仪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