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以色列无视全球谴责,新一轮巴以冲突持续升级。
当地时间9月23日下午,智利总统博里奇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呼吁:以种族灭绝罪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送上国际法庭。
狂轰滥炸下的加沙,断壁残垣间尽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00:21
哥伦比亚总统联大发言炮轰特朗普:他是以色列实施种族灭绝的帮凶
死亡如影随形,命如草芥的巴勒斯坦人道别不再说“明天见”,而是“天堂再见”……
“眼泪早已哭干了,还要熬多久?”
现实远比想象残酷。
种族灭绝,末日之境
“我们那只能吃沙子。没有食物!没有食物!”
14岁男孩头顶25公斤面粉走了接近两个小时。
加沙儿童缺水少粮,幼小的身躯被饿成了皮包骨。
这样的场景,每分每秒正在加沙发生。
卫星图像对比,显示出加沙从有建筑物到“化为齑粉”之变。
卫星图片显示加沙地区空袭前后对比。来源:央视新闻
卫星图片显示加沙地区空袭前后对比。来源:央视新闻
加沙并不大,但落在这里的炮弹,却是成千上万。
9月16日,以色列军方宣布启动大规模地面攻势,目标直指加沙城。
顶着国际社会如潮水般的声讨谴责,以色列在“阿克萨洪水”行动发生2周年前夕,走出了占领加沙城的实质一步。
数万平民也因此恐慌性逃亡:从最南部到最北部,开车只需一个小时。但步行逃亡的难民,却要走10多个小时。
有的老人赤脚走在滚烫的柏油路上,脚底磨出血泡;有的母亲怀里抱着受伤的孩子,一边走一边哭……
以色列战机不时从天空掠过轰炸,而手无寸铁的人们,只想活下去。
逃亡的难民。来源:新华社
逃亡的难民。来源:新华社
自今年3月起,以色列重新封锁了通往加沙地带的所有过境点,阻挡国际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导致加沙地带食物、药品、燃料等基本生活物资严重短缺。
自2023年10月7日开始的巴以新一轮大规模冲突至今,已持续超700天。以军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共造成64964人死亡,另有165312人受伤。
这片土地上,平均每天“响起92次丧钟”,一次又一次,突破着国际道德的底线。
失道寡助,内外交困
9月23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希伯伦,巴勒斯坦民众暂时放下疼痛,挥舞巴勒斯坦旗帜参加庆祝活动——目前,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57个会员国承认巴勒斯坦国。



巴民众庆祝多国承认巴勒斯坦国,中方援助物资运抵加沙
反之,以色列在国际社会的处境不太妙。
特别是,这股“承认潮”也到了欧洲。在9月22日举行的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落实“两国方案”高级别国际会议期间,法国、比利时、安道尔、卢森堡、马耳他、摩纳哥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此前一天,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葡萄牙已作出同样宣布。
“国际社会越来越紧迫地认识到,当前巴以走到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两国方案’已经受到严峻的挑战。”西北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晋介绍,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国家地位的承认,实际上是希望能够早日结束冲突、推动巴以问题回归正轨的重要尝试。



超150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五常”中只剩美国未承认
截至目前,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只有美国未承认巴勒斯坦国。这意味着,巴勒斯坦短期内仍难以在联合国层面获得会员资格。
在王晋看来,无论能否在安理会获得通过,巴勒斯坦这个国家是现实存在的,这是既定事实。而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意味着巴勒斯坦国坐到联合国会员国的席位上,只需要一些时间。
在西方多国相继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背景下,以色列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撕裂加剧。
9月22日,部分以色列被扣押人员的亲属及支持者在位于耶路撒冷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官邸外举行抗议,呼吁政府尽快结束战争,解救被扣押人员。不少以色列民众表示,以色列政府进攻加沙地带完全是错误的,支持巴勒斯坦人建立自己的国家。
“我认为是时候给内塔尼亚胡和以色列政府施压了,因为他们正在给以色列和全世界造成灾难。”一名以色列人说。
儿童废墟中挥舞巴勒斯坦国旗。来源:CCTV国际时讯
儿童废墟中挥舞巴勒斯坦国旗。来源:CCTV国际时讯
那么,国际社会的这股“承认潮”,能否为加沙地带带来和平的曙光?
王晋对此并不乐观。在他看来,现在以色列不在乎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美国短期内不会在中东问题上改变政策。国际社会的承认更多只是一种舆情和法理上的关注,但大家都没有意愿做出实际性的行动。“感情是感情,理性是理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钮松进一步分析,当前内塔尼亚胡的巴以政策受到两方面的强力牵制。
一方面,目前以色列“史上最右”的联合政府内部的极右翼势力对哈马斯态度强硬,不断在巴以问题上制造问题并持续“拱火”,内塔尼亚胡为了维持现政府的稳定并保住执政地位,选择对巴采取更为激进的政治与军事攻势。
另一方面,内塔尼亚胡官司缠身,以安全为名延续战争是其与法院进行长期周旋的重要手段。加沙战火的延宕也加剧了以色列内部的撕裂,但内塔尼亚胡实际上骑虎难下,很难做出根本性的妥协。
战火频仍,灼伤中东
在美国的纵容下,以色列将战火进一步扩大,将中东地区引入新一轮的动荡。
9月8日下午,以色列战机对黎巴嫩贝卡谷地和赫尔穆勒地区发动袭击。深夜,叙利亚多处地点又遭轰炸。
次日,局势骤然恶化,一艘运输国际人道主义物资的货船在突尼斯海域附近遇袭;同日,卡塔尔的多哈市中心传出爆炸巨响。
9月10日,也门某新闻机构总部大楼被彻底摧毁,加沙一民房在袭击中轰然倒塌。
短短72小时内,以色列袭击的六个目标分布在不同国家,有军事设施,有民用建筑,甚至还有人道主义救援船只。
这种无差别的打击方式,已超出常规军事行动范畴。
“以色列针对其敌对目标一直有着越境打击的传统。”钮松说。
位以色列与加沙边境的以军部队。来源:新华社
位以色列与加沙边境的以军部队。来源:新华社
就在以色列不断越过巴以问题“红线”、侵犯其他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背景下,一些国家的紧迫感不断上升。
当地时间9月23日,西班牙政府正式确认对以色列实施全面武器禁运。
9月17日,巴基斯坦与沙特正式签署共同战略防御协议。根据该协议,第三方针对两国任何一国的攻击都将被视为“对两国的侵略”。
王晋表示,这显示出海湾阿拉伯国家对于安全的担忧,尤其是对于美国能不能履行地区防卫义务的担忧。
沙特和巴基斯坦向来友好。虽然协议内容并未公开,但巴基斯坦事实上已将沙特置于其核保护伞之下。
钮松说,中东局势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处于严峻状态。尽管以色列遭遇中东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但由于美国仍坚持其失衡的中东政策且持续偏袒以色列,以色列在加沙不断升级的军事行动实际上难有来自国际层面的实质性的有效约束。
加沙地带,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来源:新华社
加沙地带,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来源:新华社
“中东不稳,天下难安。”
自今年5月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以来,中国不断推动审议多项巴以局势议题,呼吁停止暴力冲突、重启政治对话,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中国古人讲“同舟共济”,现在国际社会则需要“同球共济”。
祈愿世界和平。
采写:话题研究员 赵晓娜 古嘉莹
策划:纪蓓 陈明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