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已入星河:清华园里的无声告别

作者 段江含;刘长欣 2025-10-21 17:58

10月18日至24日,这里迎来各界人士,他们从各地赶来,只为送别一个与他们生命轨迹有过交集的灵魂——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

人们排队进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吊唁杨振宁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人们排队进入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吊唁杨振宁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人们安静地排队,俯身拾起一枝菊花,走向杨振宁先生的遗像,鞠躬,再将花轻轻放下。

杨振宁缅怀室外的取花处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杨振宁缅怀室外的取花处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一位女士在缅怀室摆放的照片墙前驻足,凝视着杨振宁先生从少年到暮年的影像,眼眶微微泛红。

杨振宁与清华的缘分,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1929年,7岁的他随父亲杨武之入住清华园西院19号,在此度过八年少年时光。2003年,81岁的他选择回归清华园定居,将晚年光景奉献给这里的高等研究院。

“他是一座山,我带着孩子来仰望”

10月21日,南方+记者走进位于高等研究院一层的科学馆缅怀室。房间门口悬挂着杨振宁获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的颁奖词: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吊唁者络绎不绝。洁白与金黄的花朵在遗像前垒起一座无声的纪念碑。缅怀室外的楼梯和走廊列满了花束,其间也有杨振宁母校昆明市第一中学敬献的花束。

缅怀室外的走廊列满鲜花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缅怀室外的走廊列满鲜花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这份敬仰跨越了学科的边界。四位清华大学法学院男生利用午休时间匆匆赶来,在紧张的课业间隙,向心中的伟人致意。

吴先生是一名关注养老领域的自媒体博主。他并非学物理出身,却一直视杨振宁为精神偶像。“我常在网上看他的视频与演讲。他让我觉得,人不一定非要成就惊天动地之事,但一定要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到底。”

对他而言,杨振宁留下的不仅是科学成就,更是一种精神感召:“哪怕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也可以因一份坚守而发光。”

专程从杭州赶来的赵先生,带着孩子在杨振宁的遗像前站立良久。“没有多想什么,只是觉得沉重,”他说,“就像眼睁睁看着一座山渐渐远去。”他带孩子前来,是希望下一代也能“感受何为真正的大师”。

杨振宁缅怀室外放置了杨振宁先生生平小册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杨振宁缅怀室外放置了杨振宁先生生平小册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临别时,他念出那句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话:“先生已入星河。”

“我在他家门外,坐了二十年”

清华园内一家花店中,菊花的枝条散落一地。店主说,这几日来买花悼念的人格外多,“许多是外地专程赶来的”。

他们之中,有趁午休赶来的学生,有在朋友圈赋诗哀悼的军人,也有与杨振宁素未谋面、却牵挂他近二十年的普通人。

人们因同一个名字在此相遇,共享着同一份敬意。

来自石家庄联合作战学院的张荣舜,利用赴京间隙前来吊唁。杨振宁去世当日,他在朋友圈写下挽诗:“杨振宁老先生千古!您给国家和世界的贡献标榜史册……”他尤为敬佩杨振宁的“爱国情怀”与“学习刻苦”——这正是杨振宁作为科学家与归国学子最打动人的品质。

张荣舜纪念杨振宁先生的朋友圈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张荣舜纪念杨振宁先生的朋友圈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66岁的崔秀琴从山东临沂赶来。她并非学者,也非校友,却与杨振宁有一段近二十年的精神联结。每次来北京看女儿,她总要专程去杨振宁的住所外坐一坐。“虽然进不去,但在外边坐一坐,心里就踏实。”她将这份习惯称为“心灵的呼应”。

崔秀琴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杨振宁先生是世界级的物理学家,与爱因斯坦齐名”。她感念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也敬佩他“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

得知杨振宁去世,她“心情很悲痛,就像自己家里的老人走了一样”。在她心中,杨振宁“无论对家人还是社会,都怀着一颗善良的心”。

杨振宁生前曾在清华大学胜因园居住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杨振宁生前曾在清华大学胜因园居住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吊唁之前,她依然走向那栋熟悉的故居,像过去二十年那样,在外头“又转了好久”。

“他创建了一种思维方式”

在众多悼念者中,有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理论物理博士生宋博士,代表着离杨振宁学术世界最近的一群人。

“他创建了一种思维方式。”宋博士说。他特别强调了杨振宁在现代理论物理体系建设中的奠基作用,“在整个高能物理方向,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延续至今。宋博士坦言,他们当下的许多研究,依然沿着杨振宁开创的路径推进,“更多的是根据他的思维去思考,去发现新的理论。”

杨振宁命名的陈赛蒙斯楼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杨振宁命名的陈赛蒙斯楼  南方+ 段江含 拍摄

当杨振宁去世的消息传来时,他感到“非常震惊”。“前段时间还看到他在家中办活动,精神矍铄,还在写书法……”他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倍感惋惜。

在缅怀室,最打动宋博士的,是那些铺满走廊的鲜花和写满字句的卡片。“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他说。而当真正站在遗像前,他心中没有思考具体的物理问题,“只是单纯地,发自内心地去敬仰这样一位先生。”

南方+记者  段江含 刘长欣

编辑 唐嘉欣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