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活动,两位主角嘉宾:一位是“潮州工夫茶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一位是手拉朱泥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月26日晚,在潮州镇海楼的工夫茶主题茶话会上,当众人期待一场传统茶道展示时,叶汉钟老师却出人意料地用一台咖啡机“泡”了一壶茶。这场看似“跨界”的演示,成为“双非遗,共匠心”对话主题的生动注脚,引爆了全场关于传统如何对接现代的热烈讨论。
叶汉钟老师正展示用咖啡机冲泡茶。 潮州文旅投集团供图
叶汉钟老师正展示用咖啡机冲泡茶。 潮州文旅投集团供图
秋夜凉风习习,镇海楼内高朋满座。面对手拉壶制作技艺非遗大师谢华和现场观众,叶汉钟老师一边用咖啡机高效冲泡由六大茶类拼配的创新茶汤,一边阐释他的深意:“器为茶之用,不必拘泥一格。今天用咖啡机,是为了明天让更多人爱上工夫茶。”
他进一步分享了他的“国际路线图”:用这种国际通用的便捷设备,降低品尝门槛,让不喝茶的年轻人或外国人都能一口感受、接受这杯“中国味”,从而愿意走进工夫茶的世界。“我们要巧用‘拿来主义’。”叶汉钟老师强调,“工夫茶本身也是在交流中发展的,只有先自信地走出去,别人才能认识并接受我们的文化。”
“工夫茶”与“手拉壶”的双非遗大师对话。潮州文旅投集团供图
“工夫茶”与“手拉壶”的双非遗大师对话。潮州文旅投集团供图
由“新型器”聊到“传统器”,谢华老师展示了其手拉朱泥壶的匠心之美。他带来两把精心制作的壶,并道出好壶的精髓在其灵动的气韵。“如今泥料和火候都已不是难题,终极较量在于做壶人的审美与手艺。”谢华老师表示。
谢华老师现场讲解手拉朱泥壶的审美与制作。 潮州文旅投集团供图
谢华老师现场讲解手拉朱泥壶的审美与制作。 潮州文旅投集团供图
对话深入至传承议题时,两位大师展现了不同路径。谢华老师曾长期公益授艺,普惠大众;而叶汉钟老师则主张设立门槛进行精英化培养,并立下“徒弟未立业不可收徒”的规矩,认为这是对技艺和市场的尊重。方式虽异,守护技艺的初心却别无二致。
互动环节,观众提问踊跃。一名年轻的女制壶师问到雨季成品率低的问题时,谢华老师立刻判断出她存在自制壶泥的问题,并给予专业解答。
年轻制壶师现场提问专业问题。 潮州文旅投集团供图
年轻制壶师现场提问专业问题。 潮州文旅投集团供图
本次活动由潮州府城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指导,由潮州潮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千庭茶业投资有限公司主办,延续了首期茶话会活动对“守正创新”的探讨。此前,叶汉钟老师曾与茶企掌门人共话“社区茶馆”模式,本次与制壶大师的对话,则从“茶与器”的角度将探讨引向深入。正如主持人石嘉仪所言,匠心是深知根脉后,依然勇于探索更广阔的边界。
作为正在镇海楼举办的“何以工夫——潮州工夫茶艺术展”的配套活动,此次茶话会借助展览营造的浓厚茶文化氛围,为嘉宾和观众提供交流平台。该展览自7月20日开幕以来,通过“艺、景、器、集”四大板块,全景式呈现潮州工夫茶的文化魅力,不仅展出从清代至近代的数十件老茶具、茶器,还设置茶文化俗语墙、老茶馆实景等互动体验区,让观众在品茶赏艺中深入感受潮州人的生活哲学。
参与活动的嘉宾参观展览。 潮州文旅投集团供图
参与活动的嘉宾参观展览。 潮州文旅投集团供图
据悉,原定于8月31日结束的“何以工夫——潮州工夫茶艺术展”将延期至10月15日,欢迎更多市民游客前来观展、品茶,体验潮州工夫茶的独特韵味。
撰文:陈锦煌 石嘉仪 刘志林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