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会市大沙镇大力推进美丽渔场项目建设,创新采用“政府主导开展整治、国资清退统租、龙头企业承租开发”的三方联动集约新模式,一改集约化程度低、养殖模式相对粗放的传统分散式养殖模式,在大沙镇仁马片区完成了超过1200亩连片鱼塘的集约,这也成为肇庆市首宗由政府牵头、国资护航、村委作为主体的鱼塘集约项目,实现鱼塘提标升级、企业进驻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和农业产业延伸,直接带动仁马片区经营性收入增收超100万元,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超300万元。

大沙渔文创产品。
政府主导“搭框架”,打造千亩渔场
四会全面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着重抓好农用地整理,在大沙镇实施美丽渔场项目,通过对现状大片鱼塘的土地进行集约整治,实现“小塘变大塘”、“分散成集约”。
四会以全域推进渔业绿色循环发展建设为锚点,不断完善发展规划和落实机制,先后制定出台《四会市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四会市2023年鱼塘升级改造项目实施方案》等系列工作方案,成立农业养殖池塘集约高标准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鱼塘的统一整治,包括清淤、修缮基础设施等,为后续的集约化养殖打下坚实基础。
大沙镇大力推进美丽渔场项目建设。
大沙镇大力推进美丽渔场项目建设。
镇村两级干部深入群众中宣传讲解政策,引导村社对鱼塘进行集约发包,发动村小组整备连片鱼塘托管给经联社,由经联社对集约后的鱼塘进行统一对外招租发包,对仍在承包期限内的养殖户依据当时相关青苗补偿标准进行补偿。截至目前,仁马片区成功集约了1203亩连片鱼塘,集约地块已完成统一交付,完成了连片鱼塘高标准化改造并投产,实现集约化养殖全覆盖。
四会开展渔业健康养殖科技帮扶工作、实施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为渔业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切实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建设了四会市首家水产检测监测站,深化与西江实验室科研机构合作,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一站式”产业技术服务,并与相关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聚焦种苗繁育、病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养殖技术迭代升级,使养殖效率提升30%;同步构建“种苗基地—成鱼养殖—病害监测—教学实践”联动机制,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企业联动“建体系”,升级产业链条
四会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化农业,将千亩美丽渔场打造成鱼塘提标升级和农业产业延伸的示范样板,逐步打造强“一”接“二”连“三”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大沙镇积极协助太二公司成功申报四会市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通过先建后补形式,共投入300多万元,将集约的1200亩鱼塘进行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达标治理。鱼塘升级改造后,在提高养殖空间上,由原来大小不一的62个池塘重新改造为75个标准化池塘,池塘深度均在2米以上,坡比为1:1.5,增产约20%,完成了鱼塘进排水管网安装、铺设,接入既有的三池两坝系统,采用“三池两坝”生态净化工艺,实现绿色可循环养殖。
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足、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肇庆市太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进驻。
企业先以一产筑基,推行现代化养殖模式,同步建设高标准渔业种苗基地,落地肇庆市太二种业有限公司鲈鱼种苗养殖项目、肇庆市强渔种苗有限公司鸭绿江香鱼养殖项目,夯实“鱼苗培育—成鱼养殖”农业基础环节;
再向二产延伸,依托一产资源规划建设水产品预制菜深加工中心,推进广东凯船预制菜深加工基地项目,构建“成鱼销售—深加工”工业链条,目前该深加工基地已完成生产车间一期主体建设,下一步将加快推进进度,预计投产后每年可消纳鲈鱼5000吨,产值达4000万元,显著提升鲈鱼产品附加值;
最后实现三产融合,以一二产为支撑激发特色水产养殖新经济增长点,既带动农旅一体化协同发展,又通过渔场及深加工企业优先聘用本地村民(新增岗位超100个)为附近村民提供稳定就业机会,同时规划建设农业科普展厅及光伏科普长廊,形成“前端连接种苗基地、中端对接西江实验室、末端沟通水产科普学校”的产业联动格局,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提质升级。
此外,该镇投入驻镇帮扶资金10万元,撬动企业投资63万元,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效益共享”的模式,完成渔场主干道路硬底化及两侧绿化美化工程,实现了基础设施的“硬件升级”,更推动了产业链条“软件优化”,推动产业链条从“基础薄弱”到“配套完善”的提升,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效率提升——企业与农户双赢”的良性循环,为美丽渔场产业链条的持续升级注入长久动力。
群众参与“融生态”,激活发展动能
四会的“美丽渔场”示范创建,以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为抓手,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让人民群众共享渔业发展成果。
四会市汇盈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仁马村委会签订承包协议,拟承租鱼塘20年。国资的充分支持,使集约鱼塘被快速整理修缮,对鱼塘进行高标准连片升级改造,并完善沿线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将仁马片区鱼塘的平均租金由原来的1200元/亩提升至2200元/亩,其后每年递增,成功推动仁马片区经营性收入及村集体收入实现“质”的增长,是农村“三资”改革的一次生动探索。
美丽渔场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自身的资金、技术与市场优势,通过开展养殖技术培训与经验分享、与周边200多户养殖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提供保底价收购、技术指导、种苗供应等服务,解决“卖鱼难”问题,效益辐射整个村合作社及周边300多户养殖户,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为村民们带来直接可观的经济收益,切实带动了当地渔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与农户的持续增收,让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增收。
该镇以推动“大沙渔”产品品牌赋能增值为目标,推动养殖户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各个环节,以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矩阵为抓手,确保村民切实分享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成果。通过整合分散的养殖资源,成功创建“大沙渔”区域公用品牌,在四会供销社打造了首个“大沙渔”特色品牌产品展示馆,推动手信产品进馆、入柜销售,品牌化运作有效提升了大沙渔的整体价值与知名度,让“大沙渔”产品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同时发展绿色品牌,通过“三池两坝”尾水治理建设减少渔业源头污染,大沙镇水体水质显著改善,村容村貌显著提升;通过生态化标准化改造提供基础支撑,实现大沙镇渔业产业增产增效,推进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南方+记者 施亮
通讯员 周莹 梁泽翔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