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沾满泥土的运动鞋,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是一位基层女干部扎根基层的“标配”。在镇党委的统筹指导下,“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她和团队始终与组织并肩作战,她奔走于田间地头、驻扎于项目现场、走访于村民家中。说话干脆、做事利落,是群众对她和团队的一致印象。她就是惠来县华湖镇党委副书记陈玉珍,一声声“玉珍书记”是她扎根乡镇、心系民情,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具体映照,陈玉珍带领团队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赢得民心,在华湖镇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画出践行之路。
数月清淤清波现
龙舟竞渡鼓声回
溪洋村是一座曾以龙舟竞渡名动四乡的古村落,村中有一近10亩的大池因长达10余年的淤泥堆积,蝇虫滋生,环境恶化。“这池子再不清理,咱们村就要永远失去划龙舟的传统了!”陈玉珍听到群众呼声后,第一时间上报,联合干部组成清淤专项工作组,带领队伍实地考察,形成三步破局法。一是逐段标记,锁定重淤;二是对接资金,发动募捐;三是入户宣传,干群合力。清淤开始后,陈玉珍与工作组几乎“住”在工地里,从设备调度到淤泥无害化处理,从工程安全推进到解决村民诉求。“玉珍书记和干部们都不怕脏累,我们肯定跟着干!”
数月的奋战让大池清波再现,崭新的护栏、挡墙整齐坚固绕池筑。今年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鼓声再次响彻溪洋,独具特色的“龙舟抱桩”又一次刷屏网络,群众的欢呼声与龙舟鼓声、破浪声交织演绎夏日乐曲。“感谢镇里的干部团队,让我们的龙舟文化活了起来!”村民们的笑容就是对陈玉珍及工作组最大的肯定。
闲置废地“更衣中”
对症下药消痛点
华湖碧桂园东门旁,有一片长期闲置的空地曾是村民们心头的“痛点”,杂草丛生、建筑废料堆积,这一空地成为华湖镇乡村振兴画卷上的一块“污渍”,既污染环境,又存在火灾隐患。
面对这一“顽固污渍”,陈玉珍并没有选择单打独斗,她同班子成员及时沟通想法,同村干部多次实地勘察,制定“变废地为休闲空间”的改造计划。计划一出,行动跟上,陈玉珍与村干部们深知“民生工程听民声”,“年轻人要篮球场”“老人要休息桌椅”“孩子要安全活动区”“青少年要书吧”,这些民众的声音被团队全部收录,融入改造计划。
如今,这片曾经的“顽固污渍”正在进行“更衣”成为一个全龄友好公园,“镇干部和村里一起办实事,我们等着公园建成的那天!”村民们赞不绝口。
“一老一少”暖乡梓
涓涓细流汇民魂
乡村振兴,兴的就是百姓,“一老一少”是社会发展中容易“落下”的群体,陈玉珍牵头联合班子成员、各村“两委”干部共同升级改造文明实践站,让村里的老人们、孩子们有了可以活动的场地,华湖镇正在积极打造“惠聚党群,每周相伴”品牌活动,村里组织村民参与文化汇演和技能培训,每周的文明实践站都热闹非凡,“现在每周都有活动,我们都盼着,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不再无趣啦。”经常参加活动的村民说。
陈玉珍与干部们组建“结对帮扶队”,绝不落下任何一位孤寡老人,团队一起为老人们打扫卫生,聊天解闷,关心生活;第一时间对接有关部门帮老人们跑流程,解决缺药、办证等问题。村里受助的老人常道:“玉珍书记和村干部就像亲孩子,事事都想在我们前头,想得比我们周全。”
陈玉珍会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性格问题、心理问题,她会联合教育部门、村委会,为孩子们策划趣味十足的游戏活动,长期开展的手工制作、兴趣阅读、集体游戏等活动,让孩子们紧闭的内心大门逐渐敞开,性格慢慢变得活泼开朗,看着孩子们真挚的笑脸,陈玉珍和团队都感到无比温暖和放心。
一双泥土鞋,一本民情账,是陈玉珍扎根基层,脚踏实地为人民谋福利最深刻的注释,华湖的画卷正在不断增添新样式,这不仅是陈玉珍的“个人战报”,更是无数“陈玉珍”并肩作战的结果,在广东“百千万工程”的推进路上,无数像华湖镇这样的集体、无数像陈玉珍这样带头实干的基层干部、无数班子成员的密切配合、无数村干部扎稳地基正在不断涌现,共同投身发展浪潮,共同激发无限潜力!
文字:唐楚生 吴瑶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