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跑长途要提前好几天申请,现在当天申请当天就能批,生意一点没耽误,合规经营心里也踏实。”近日,经营小型货运公司的矫正对象李某感慨道。
这场转变的背后,是鹤山检察机关通过精准监督,助力社区矫正对象融入社会的生动实践。鹤山市人民检察院始终秉持精准监督理念,上好入矫第一课,探索智慧监管,加强精准帮扶,为社区矫正对象铺就一条坚实的回归社会之路,有效提升矫正质效,彰显司法温度。
系好矫正“第一粒纽扣”
入矫第一课是强化社矫对象“服刑意识”的关键环节,更是为矫正对象系好“法治安全带”的重要节点。
日前,鹤山检察院在社区矫正中心为新入矫对象带来一堂生动的法治课,检察官选取了数起本地撤销缓刑的真实案例,结合清晰的法律条文解读,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新入矫对象深刻认识到社区矫正绝非“法外之地”,为他们划清“权利保障”与“违规代价”的界限。
鹤山检察院为新入矫对象上好法治课。受访单位供图
鹤山检察院为新入矫对象上好法治课。受访单位供图
课堂上,检察官还就社矫对象关心的“外出审批流程”“教育学习要求”“权益保障”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消除认知误区。
刚满20岁的矫正对象吴某,因一时冲动触犯法律,担心未来会被社会歧视,小声询问:“我以后还能考驾照、找正式工作吗?”检察官明确告知他:“只要认真接受矫正,顺利解除矫正,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你的权利和其他公民的一样受保护。” 检察官的解答让小吴紧锁的眉头舒展了许多。
通过入矫第一课,不仅让社矫对象清楚“不能做什么”,更指明了依法行使权利、积极融入社会的“前进方向”。
织密智慧监管“防护网”
在社区矫正中心数字检察室,鹤山检察院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方式,与司法局每月进行“数据碰撞”,仔细核对社区矫正对象变动信息,2025年以来已完成数据比对312条。
鹤山检察院运用大数据模型开展“未经请假外出”专项检察,核查出超范围活动、未批先离等异常行为,监督相关部门对违规外出的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处罚14人次,堵塞“人机分离”的监管漏洞。
鹤山检察院织密智慧监管防护网。受访单位供图
鹤山检察院织密智慧监管防护网。受访单位供图
春节期间,大数据模型筛查出张某在未请假情况下前往邻市参加婚宴的轨迹,检察官立即联系司法所核实。考虑到其情节轻微且主动认错,司法所依法作出训诫处罚,以此为契机,检察机关开展了“节日期间合规出行”专题教育,向全体矫正对象再次敲响警钟:缓刑≠无限制的自由。
此外,通过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检察官可实时监测矫正对象定位轨迹、学习打卡、思想汇报的情况,实现了社区矫正检察监督从“事后监督”到“实时监管”的跨越。
打通回归社会“最后一公里”
鹤山检察院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完善社区矫正帮扶机制,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为社区矫正对象扫清回归路上的障碍。
针对从事货物运输等需经常外出的特殊行业矫正对象,鹤山检察院联合鹤山市司法局优化外出审批流程:将常规审批时间从3个工作日缩短至1个工作日;对于固定线路的运输任务,可申请经常性跨市、县活动。这一举措既严格落实了监管要求,又最大限度保障了矫正对象的正常经营需求。
精准帮扶从事货物运输等需经常外出的特殊行业矫正对象。受访单位供图
精准帮扶从事货物运输等需经常外出的特殊行业矫正对象。受访单位供图
矫正对象王某因自己在异地接受矫正,儿子转学遭遇户籍难题无法入学而心急如焚。该院在核实王某异地矫正期间表现良好、走访确认孩子情况后,联合司法局、学校搭建“关爱绿色通道”,依法监督简化变更执行流程、加速审批,让其子女如期重返校园。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绝非简单的“看管”,而是一场精密的“司法修复工程”。鹤山检察院以法律为基准,用制度作保障,将监督的触角延伸到矫正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用心守护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背后的家庭期盼,用专业与温暖为社会增添一份安宁,努力让矫正对象真正从“心”回归社会。
南方+记者 任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