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关市新丰县的村头巷尾,活跃着一群“熟人”——3587名邻长。
从政策宣传到风险排查,从矛盾化解到邻里互助,再到带头示范,“睦邻制”将千百年来“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转化为新时代更有组织、更可依靠的守护力量。
邻长们也用一次次走访、一句句叮咛、一件件实事,织成一张覆盖全域、守护万家的网,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好政策走进乡邻 真实惠落入心间
在新丰县马头镇秀田村六组1邻,邻长黄耀平是大家眼中的“老熟人”。这位老支书即便退下来了,也依然保持着在村里走走看看的习惯。六月的傍晚,他像往常一样端着茶杯走进邻居家的小院。大家正聊起近来去卫生站看病取药的事,言语间,有人轻声叹息:“可惜卫生站不能报销,要是能少付点现金就好了。”
黄耀平怔了一下,轻轻放下茶杯问道:“大家不知道在村卫生站看病,也能刷医保报销吗?”院子里顿时静了下来,大家都疑惑地看着他。
“卫生站也能报销?我一直以为只有镇卫生院才行哩。”一位老人半信半疑。黄耀平俯身向前耐心解释道:“我们定点的卫生站和卫生院是联网的,一年门诊报销额度有300元,家门口看病一样能抵扣,不用特地跑远。”
从那个夏日傍晚开始,医保政策对于秀田村六组1邻的村民来说,不再是一张卡和一纸通知,而是真真切切省下来的药费,是老人不再硬扛的小病小痛,是大家眉间悄悄舒展的皱纹。村民见了面总爱念叨:“还是耀平叔心细,这政策就藏在咱眼皮子底下,多亏他挑明了。”
黄耀平说:“我就是传句话的事,不过对乡亲们来说,少跑一段路、多报销一些钱,日子就更踏实一点。”就是这看似寻常的传话,让政策在家长里短中讲透,疑惑在你问我答间解开,温情便顺着田埂、沿着屋檐,在千家万户的心头扎了根。
这样的场景在新丰县划分的3587个邻网格里还有很多。新丰县充分发挥邻长邻里情况熟、群众感情深、说话有人听等优势,组织邻长敲门入户行动9000余次,将医保、养老、惠农等民生政策,从纸面上“接”出来,再稳稳“送”进千家万户的心坎里,变成日子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危急时刻伸把手 左邻右舍一家人
连下了好几天雨,雨丝密密匝匝地往下落,仍然没有停下的迹象。丰城街道横江村十四组2邻邻长陈运果又一次出门巡查。雨下成这样,他心里不踏实,尤其是独居的陈运波老两口,房子挨着低洼处,最容易出事。
陈运果加快脚步往前赶,到达后看见院墙外的积水已经漫过台阶,顺着门缝往屋里渗。他心里一紧,推开门发现两位老人站在齐膝深的水中,望着泡在水里的家具家电,满脸无助。
“运波叔!带娣婶!别怕,我来了!”陈运果第一时间向村委报告了险情,随即弯下腰先后背起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稳稳将其转移到安全地带。
安顿好老人之后,陈运波转身就往回蹚,和赶来的村干部一道,从水里抢运出老人的药品、存折和证件等贵重物品。后来有村民感慨:“运果平时话不多,可遇到事的时候,他真上。”
就像陈运果说的:“我们住得近,就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该互相护着。”这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睦邻制最坚实的根基——它不是冰冷的制度安排,而是发自内心的守望与牵挂。
正是这份牵挂,让城西村邻长丘金秀在走访五保户时,敏锐捕捉到烧焦味,果断翻窗关闭已起明火的煤气灶,避免了一场火灾;让双良村邻长潘啟仿发现灌溉管道因雨水冲刷严重淤塞,带领邻里清淤通水,保证百亩良田如期插秧;也让长坪村邻长张日红及时发现乡道路基坍塌危及安全,主动申请修建护墙,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当无数这样的细微守护汇聚成网,当“一家人”的信念化作3587名邻长共同的行动,乡村治理的“最后一米”便真正有了温度。
率先拆掉一堵墙 合力搬开万重山
梅坑镇梅中村坭合小组里,家家户户院角都搭着鸡棚鸭舍,天气一热,总飘着股说不清的难闻味道。前段时间,村里在推进“三清三拆”工作,宣传做了不少,道理大家都懂,可一说到要拆老屋,不少人就犹豫起来:“别家不动,我家先拆了,万一政策变了咋办?”
面对僵局,坭合小组邻长谭德成跟家人商量妥当后,第一个联系施工队,拆掉了自家80平方米的老宅。不少村民闻声赶来,远远站着、低声议论,看着谭家老房的砖墙慢慢倒下。
这一拆,像推倒了大家心里那堵墙。“他是邻长,自己家说拆就拆,肯定没问题。”“德成这人实在,不会坑大家的。”原先观望的23户人家陆续松了口,老屋危房得以逐一推平,共腾出1100平方米空地。
当有人问起谭德成为什么愿意第一个动手拆房,他总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村子要变好,总得有人先迈第一步。”乡村的改变,正是源于这样一个又一个“我先行”的微小决定。
与此同时,下黄村邻长郑玉龙、黄壁灵带头动员村民拆除旧房栏舍20余间,让地1500平方米,为乡村新貌腾出空间。古塘村邻长张茂青率先让出自家土地,带动大家从观望转为主动参与,推动村道宽度从1.7米拓展至5米。新丰县的邻长们都在用最直接的行动,把“难题”变成“答案”,把“你们”变成“我们”。
自“睦邻制”实施以来,新丰县3587名邻长共协助开展政策宣传9000余次,报告风险隐患576起,调解矛盾纠纷639宗,提供“微服务”1895次,解决群众反映问题3256件。这些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是千家万户的安稳与舒心,更是基层治理最稳固的根基和最鲜活的注脚。
南方+记者 范永敬
通讯员 谭玥慧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