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强、教育兴。8月21日,三水区正式启动教师领军雁阵工程教师培训系列活动。未来,三水将通过“2+3+4”工程,以双轨并行构建教师专业发展“高速路”,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专业精良、心怀大爱的三水“品善之师”教师队伍。
培训现场。
培训现场。
会上,三水区教育局副局长于伟就从培养路径、量化指标、运作机制三个维度,系统解读“2+3+4”工程内涵与实践要求。
该工程的核心在于精准定位教师成长需求,通过“阶段式成长+分类分层”两条路径,设定3个成果量化指标、采用4种跟踪评价形式,为广大三水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全周期赋能。
针对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设置五阶成长路径,三水为每个阶段量身定制了“成长套餐”。
针对新教师,开展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跟岗浸润”,让新教师3年内完成2节校级公开课、1项校本课题、1年班主任经历的“211”目标,确保站稳讲台。
针对骨干教师,开展提质工程。聚焦“技术融合与课堂创新”,依托AI诊断工具(如师能帮系统)提升教学效能,3年内让骨干教师实现1次区级以上比赛奖励、1项区级课题、1篇论文发表或获奖1次、1年管理工作、带领2名新教师的“512”目标,成为学科中坚力量。
针对名师,开展雁阵工程。以高校专家+一线名师的“双导师制”为支撑,成立区名师工作室,打造学科领军团队。近3年需达到“613”目标:1节市级优质课、或1次市级教学能手荣誉、1项市级课题、1篇论文发表或获奖1次,每年1次送培下乡、培养青年教师不少于3人,实现“校有名师”。
针对名书记、名校长,实施领航工程。通过“一校一策”改革实践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实现薄弱校帮扶提质,成为镇域教育提质标杆。3年内完成1项市级教育科研项目、1篇论文发表、或出版1本专著、结对帮扶1所薄弱学校、培育1名区级名师、3名区级骨干或后备校长的“513”办学标杆目标。
针对教育家型教师,实施孵化工程。以双导师制为引领,聚焦教育理论升华与教学实践创新,以教育家型教师推动区域教育创新与变革。
目前,三水区共建成省级名师工作室2个、市级26个、区级470个。教师队伍规模持续扩大,培训实效不断提升。2025年,三水区4人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12人获评南粤优秀教师。教师梯队建设初步形成。
今年,《三水区名校领航镇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印发,通过实施名校长领航工程、名师雁阵工程等工程,构建教师队伍新样态,努力实现“校有名师”。
当日组织了三水各学校全体校级领导进行校长培训,佛山市季华中学党委书记李卫东分享了学校管理的可持续影响力构建路径与实践。接下来,三水区还将组织各层次教师开展专题培训,不断推动“品善之师”队伍建设走深走实。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吴碧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