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启示录:比金牌更重要的三件事

南方+  2025-08-18 15:47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00:28

百米飞人、工业“战神”诞生!广东人形机器人闪耀赛场

机器人界“百米飞人”冠军跑出21.50秒

舞蹈比赛现场机器人展示超绝地板动作

跳高比赛中机器人“超级玛丽”附体蹦起

……

8月14日至17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各种人形机器人“名场面”刷屏社交网络。

从走正步、打太极、跳街舞,到工厂搬货、医院分药、酒店扫地,人类正见证“硅基”生命逐步走向通用智能的可能。

短短几天,我们仿佛穿越了时间的褶皱,窥见了一个多重未来正在加速交汇。

赛场即考场:技术的“极限压力测试”

如果说人类体育追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那么这场机器人运动会的核心信条只有一个:验证第一,比赛第二。

这场运动会从开幕式起,就可以说是一个大型的实验室、一个具身智能技术“极限压力测试场”。

优必选熊猫机器人“优悠”和乐聚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夸父”打出刚柔并济的太极拳,优艾智合“巡霄”机器人优雅地走起台步,众擎机器人PM01行云流水地跳起舞蹈……这些表演无不说明着,当下人形机器人在复杂动作控制和场景适应方面,可靠性正逐步得到加强。

进入正式竞技比赛,在跑步、跳高、足球、自由体操等项目上,人形机器人们的姿势显得有点呆萌,甚至是搞笑。比如,摘得跳高冠军的星动L7就选择了“超级玛丽”跳的姿势。但这些看似搞笑的动作背后是企业在探索人形机器人高度的协调性和稳定性的结果。

8月17日,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4x100米接力决赛中,来自天工队(右一)的人形机器人在比赛中。 新华社/图

8月17日,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4x100米接力决赛中,来自天工队(右一)的人形机器人在比赛中。 新华社/图

比赛也不是单纯的“遥控器对遥控器”。1500米田径决赛中,优必选“天工”机器人以6分55秒夺得亚军,也是唯一一名全程自主无人工遥控奔跑的选手。

事实上,竞技赛事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比拼胜负,更在于推动技术突破。竞技赛事通过技术验证、培养用户习惯和资本聚集的三重作用,成为许多产业爆发的催化剂。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F1赛事对于汽车工业的推动。比如,涡轮增压技术、混合动力系统、碳纤维车身等最初只应用于比赛。虽然F1的技术转化时间长,初期成本高昂,但长期通过性能验证和规模化逐步渗透到民用汽车领域,在高效动力、安全性和轻量化方面持续推动汽车工业进步。

同样在飞速发展的自动驾驶领域,也有过这样宛如实验室一般的赛事。仅举办了三届的DARPA无人车挑战赛,奠定了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地位。参加过比赛的科学家创立或加入的自动驾驶公司,现如今都已成长为行业内耳熟能详的自动驾驶企业,如Waymo、通用Cruise、Aurorax等。

高水平的竞技赛事往往是产业爆发的序章。或许不久之后,今天在赛场上看到的机器人,就会像曾经的赛车和电竞一样,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赛场通市场:机器人,真的开始上班了

一直以来,人们尤为关注人形机器人能否真正“上岗”。本届运动会上,答案正在浮现。

比赛不再只比“谁跑得快”,更比“谁能干好活”——机器人要在模拟酒店、医院、工厂等真实场景中完成清洁、分药、搬运等任务,直击商业化落地痛点。

在工业场景赛中,由广东领益智造股份有限公司派出的领智战队,一举包揽“工厂物料搬运”与“混料分拣”两项竞技项目的冠军,并在“物料整理”项目中斩获铜牌。

“这次运动会是全球首个全维度的人形机器人实战检验,我们不仅验证了自身能力,也向天工、清华千诀大模型等团队学习了具身智能的先进经验,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合作。”领益智造高级工程师袁强说。

这并非孤例。事实上,广东的人形机器人正加速“上岗”:乐聚机器人已交付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给北汽越野车,还揽获蔚来汽车、北汽越野车、江苏亨通等企业的订单;优必选瞄准搬运、分拣、智拣环节,Walker S系列已进入吉利汽车、比亚迪、富士康、顺丰等工厂实训;众擎机器人计划未来两年在搬运、物流等场景落地,明年交付3000台机器人。

赛事也延伸至医院与酒店。

在医药拆药分装赛中,机器人需将大包装药品拆解并按剂量分装,对力度与精度要求极高。有团队发现药板反光干扰视觉系统,随即升级算法,最终实现整板药片一键剥离,令裁判都大呼意外。

酒店清洁项目则模拟真实环境:纸团、塑料袋、水瓶随机分布,机器人需识别、规划路径并完成清扫——这正是服务机器人落地的关键能力。

从实验室到工厂,从展台到药房,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工厂的“新工人”、医院的“智能助手”。它们或许还会出错,但每一次精准操作,都在证明:机器人,真的开始上班了。

赛场观生态:生态协同托举产业崛起

这也是一场世界级的机器人大决战。

280支队伍、487场比赛——除了少数亚军被德国队摘得,其余奖牌几乎被中国团队包揽。

为何短短几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能实现如此惊人的跃升? 

答案,藏在赛场之外的产业深处。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自2015年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办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一系列科技创新突破。2024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2/3。”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说。

更深层的优势,在于全球最完整、最高效的产业链体系。中国拥有世界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基础,这为人形机器人这一高度集成的复杂系统提供了“从图纸到产品”的强大支撑。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在电机、减速器、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上实现如此高效的本地化配套。

人形机器人的崛起,也是中国高端制造生态协同演进的必然结果。

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40%至50%的供应链与新能源汽车高度重合,另有30%至40%依赖3C消费电子的技术积累。过去十年,中国在智能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的战略布局,如今正“反哺”机器人产业,输送着技术、人才与供应链资源。

广汽、小鹏、小米等20余家车企纷纷入局,速腾聚创、领益智造等企业则从“果链”或汽车供应链转型,将激光雷达、高精度结构件、电池管理系统等成熟技术迁移至机器人领域。这种“跨界融合”模式,不仅大幅降低研发成本,更显著加速产品迭代周期。

“机器人前景将10倍于汽车市场,车企和供应链企业一起投入机器人研发将是大势所趋。”速腾聚创CEO邱纯潮说。

应用场景的丰富性,也让中国走在前列。优必选、乐聚等企业已将人形机器人投入一汽、东风等汽车工厂执行搬运、扫描任务,实现实用化验证。相比之下,海外仅特斯拉尝试类似应用,但应用场景有限,进展缓慢。

本届运动会的闭幕式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联合会正式成立。该组织将致力于打造顶级赛事品牌、制定技术标准、推动国际合作,构建全球产业生态。借助此次赛事的举办,中国为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交流搭建了平台,也开始参与全球产业生态的共建与标准探索。

从核心部件国产化,到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再到资本与政策的持续加持,一个由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与生态集聚共同驱动的机器人产业新格局,正在中国加速成形。

采写:话题研究员 昌道励 郜小平 许宁宁

剪辑:周鑫宇

编辑 宋佳宁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